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初,泰勒提出的“高报酬能提高满意度”成为了“满意度”研究的发韧之作,它引领了工业革命之后颇为壮观的“满意度”研究大潮。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兴起的霍桑实验室,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新道路,为西方管理学构建了新的管理理论框架,同时树立了新的管理哲学理念。提出了与传统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全新管理理念,得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工作满意度的决定性因素为情绪。继此之后,美国学者霍波克(Hoppock,1935)和中国学者徐联仓(1978)等人相继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工作满意度研究。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人类社会揭开了新的历史序幕。在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类越来越深刻认识到“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21世纪的教育依靠谁?关键当然是教师。常言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被称为“辛勤的园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而神圣却也平凡的职业群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如何呢?
本研究试图围绕着“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这个主题,沿着“回顾与梳理-反思与批判-建构与超越-实践与应用-对策与建议”的研究路径和逻辑思路展开研究,有针对性地将我国西部多民族地区-美丽富饶充满着神秘魅力的边疆重镇乌鲁木齐作为本研究的案例,进行量和质的研究。
世界国际化、社会变革的迅速发展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给新疆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疆高等教育正从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成为信息社会的中心与策源地。本研究立足于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从分析新疆高校教师的需要入手,将“需要”作为研究中透视当代新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窗口、分析问题的钥匙;对工作满意度、教师和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涵义、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结构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尝试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进行了理论追索,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内涵、特征、价值和影响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编制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然后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六所本科高校随机选取1558名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对32位高校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有针对性地为国家和新疆地方政府及高校提供教师教育政策的参考建议,为高校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共同建设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论文由导言和六个部分组成,共为七章,框架结构如下:导言部分主要从选题背景和动机入手,追溯了工作满意度研究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假设,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一章探讨了本研究的基本概念的界定和需要、动机和激励三大理论基础。第二章进行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理论追索,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内涵、特征、价值和影响因素。第三章介绍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方法与设计,主要包括问卷量表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形成、预测、修改和生成的步骤。第四章对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五章针对性提出了提高新疆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基础条件和支持条件。第六章总结了研究结论和设想了研究展望,根据本研究分析与发现,总结研究贡献、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