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企业改革就一直居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地位,这是由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及其难度所决定的。目前,在中国的企业改革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在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就必须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其失败的教训。目前,国际上较为典型的企业制度有两种类型,即以美英为代表的A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J模式。其中,对于美英企业制度的研究在中国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对于日本企业制度的研究仍显不足,尤其是对于日本企业制度特征之一的相互持股问题的深入研究在中国还十分缺乏。而目前许多方面的情况表明,中国正在具备企业相互持股出现的一些外部和内部条件,而且已经表现出诸多同企业相互持股相似的现象与后果。因此,从理论上对于企业相互持股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为中国的企业改革提供指导,对于确保中国企业改革方向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企业相互持股问题的理论研究,对于企业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是对企业相互持股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相互持股的内生性问题,效率问题,管制问题,及其对中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本论文的研究所遵循的思路是:运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和博弈分析方法等,首先对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内生性进行分析,即分析企业相互持股制度出现的原因。接下来重点研究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效率问题。对于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效率问题的研究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第一个方面,从企业内部激励问题的角度,对相互持股条件下,企业内部委托—代理问题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激励问题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二个方面,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于纵向相互持股和横向相互持股在市场交易方面的节约交易费用的效率和反竞争的非效率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在对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效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美国和日本对于企业相互持股的管制政策,分析了对于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管制问题。最后,考察了企业相互持股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改革的启示。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是本论文的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分析工具与方法,以及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等问题。 第2章是对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一个概述,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相互持股的概念、类型以及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日本特殊的其他的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并在最后对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加以界定。 第3章是对企业相互持股研究文献的一个批判性回顾。该章在分析了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研究在企业理论中的位置之后,从代理问题、非代理问题、产业组织以及相互持股制度解体原因与效应等方面对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研究做出了回顾,并且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论文的研究重点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第4章开始,本论文就进入对于日本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理论分析。第4章在简要介绍日本相互持股制度出现的历史的基础上,重点从经理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准租金的消散及其保护,以及对于经理的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的克服的角度分析日本企业相互持股制度出现的原因,即从理论上分析日本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内生性。 第5章在明确相互持股条件下企业内部委托一代理关系特殊性的情况下,从企业内部代理人的转移支付方式、委托人最优激励选择和激励相容条件的变化及其存在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企业内部激励问题的变化,目的在于揭示相互持股制度对于企业内部激励效率的影响,从企业内部激励问题的角度分析相互持股的效率。 第6章从产业组织的角度,通过分析纵向相互持股和横向相互持股在市场交易中的效率和非效率及其成立条件,对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的效率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在对纵向相互持股的研究中,本章在分析纵向相互持股的性质的基础上,在与纵向一体化的对比中系统分析了纵向相互持股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的效率,并且从封阻进入的方面分析了纵向相互持股的非效率问题。在对横向相互持股的研究中,本章分别从实现纵向生产阶段的规模经济和串谋均衡两个方面分析了横向相互持股的效率和非效率问题,并且运用了一个基本模型对横向相互持股的净福利进行了衡量。 第7章在介绍和评价日本和美国对于企业相互持股管制的基础上,总结第5章和第6章的分析结论,提出本论文对于企业相互持股的政府管制的相应观点。 第8章运用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将考察重点集中于企业相互持股制度给正在进行中的中国企业改革带来的启示与思考,目的在于为中国的企业改革,尤其是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选择与建立,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确保中国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9章是对全文研究结果的一个简要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经理的专用性人力资产的准租金的消散及其保护,以及对于经理的后契约机会主义行为的克服的角度分析日本企业相互持股制度出现的原因。 第二,运用2 X 2 xZ模型,在明确相互持股条件下企业内部委托一代理关系特殊性的情况下,从企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