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以卵蛋白溶液致敏SD大鼠,建立Ⅰ型超敏反应动物模型进行实验研究,系统探讨电针和中药对Ⅰ型超敏反应的作用机制,目的在于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以卵蛋白溶液致敏SD大鼠,建立I型超敏反应模型。各组大鼠给予电针、中药、阳性药物等相应治疗。检测血清中P物质(SP)、肥大细胞(MC)脱颗粒水平和大鼠被激发后的搔抓次数。结果:1.各组中P物质含量比较: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血清SP含量明显增高(p﹤0.01),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相比交,各组大鼠血清中SP含量明显降低(p﹤0.01),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除中药1组)大鼠SP含量都高于电针组(中药2组、中药3组p﹤0.01;阳性药物组p﹤0.05);中药2组、中药3组SP含量比中药1组高(中药2组p﹤0.05、中药3组p﹤0.01)。2.各组中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比较: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明显上升(p﹤0.01),有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肥大细胞脱颗粒脱颗粒水平显明显下降(p﹤0.01),有统计学意义。3.搔抓次数变化:空白组大鼠几乎无动态变化,偶尔对注射部位有搔抓行为,而模型组大鼠躁动不安,活动度增加,搔抓次数明显增多(p﹤0.01),有统计学意义。4.各治疗组大鼠瘙痒症状相对于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搔抓次数减少(中药1组、中药2组、电针组p﹤0.01;阳性药物组、中药3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电针组大鼠搔抓次数低于阳性药物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电针及中药的治疗后,I型超敏反应症状均得到有效控制。2.在抑制P物质含量和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缓解瘙痒症状方面,电针组和中医1组疗效尤佳。3.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物质含量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水平,从而减少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来治疗I型超敏反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