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分析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或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三种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选取在我院自2017年0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有80例(80眼)。根据其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选择三种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三组。即包含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三组患者的角膜、前房、晶状体等眼前节情况,采用Snellen视力表测定三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对患者进行眼压检测,通过超生生物显微镜对患者眼前段进行扫描,测量中央前房深度,检查虹膜睫状体与晶状体悬韧带的情况。参照超声生物显微镜数据内容以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小于1个象限为轻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无玻璃体嵌顿者为中度组的标准,以悬韧带松弛或断裂范围在1~2象限之间合并玻璃体嵌顿者为重度组的标准。其中轻度组33例(33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中度组29例(29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囊袋张力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重度组18例(18眼)给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悬吊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进行联合治疗。统计三组8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变化情况、中央前房深度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年后,随访期间三组80例(80眼)患者最佳矫正视力较前提高,眼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其中轻度组眼压为9.1~14.8mmHg,中度组为5.2~16.1mmHg,重度组为10.2~18.1mmHg。治疗前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中央前房深度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其中轻度组前房深度为1.82~3.28mm,中度组前房深度为1.2~4.1mm,重度组前房深度为2.2~4.5mm。轻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重度组患者眼压均在22mmHg以内,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到0.3~1.2不等。重度组中18例(18眼)人工晶状体悬吊患者中,1例患者1眼出现人工晶体偏位,视力及眼压均未受到明显影响。轻度组以及重度组成功率均100.00%,中度组1例手术治疗后眼压未得到明显改善,药物治疗无效后利用青光眼引流阈植入术后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中应用囊袋张力环、人工晶状体悬吊、前段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显微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较为优秀,安全性较高,根据临床患者的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及断裂的程度和范围等具体病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