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民族文化构建的最主要参与者,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译者的地位与作用理应受到重视。长期以来,翻译理论研究者们多注重翻译方法和标准等内容的研究,关于译者的研究相对较少。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出译学研究的新视角。由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之后我国翻译理论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日渐深入,译者才由被边缘化、被忽视转入研究的主体地位。翻译美学是一门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翻译即为一个审美再现的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以自身的审美意识为基础对审美客体进行认识、加工和再现,就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体现。
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享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中西方文学界都有着很高声誉。本文首先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与内涵入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接着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理论,分别从静态的,即音、词和句的层面上,以及从动态的,即模糊语言和意象两个层面,来分析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在美感上存在的差异。之后本文介绍钱钟书先生及《围城》的文学地位,并综述关于对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文版的研究现状。最后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对《围城》汉英版本进行比较,主要从音位层、词层和句层,以及模糊语言和意象等层面进行比较,从而剖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译者主体性因素。
最后,本文通过对总结《围城》英译本的分析试图说明翻译不只是表面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字背后文化和美感的传递,需要译者作为主体来操控,因而译者的主体性具有创造性。
钱钟书先生所著《围城》享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中西方文学界都有着很高声誉。本文首先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与内涵入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接着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理论,分别从静态的,即音、词和句的层面上,以及从动态的,即模糊语言和意象两个层面,来分析对比汉英两种语言在美感上存在的差异。之后本文介绍钱钟书先生及《围城》的文学地位,并综述关于对珍妮·凯利和茅国权翻译的《围城》英文版的研究现状。最后利用翻译美学理论对《围城》汉英版本进行比较,主要从音位层、词层和句层,以及模糊语言和意象等层面进行比较,从而剖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译者主体性因素。
最后,本文通过对总结《围城》英译本的分析试图说明翻译不只是表面的文字转换,更是文字背后文化和美感的传递,需要译者作为主体来操控,因而译者的主体性具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