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清水河地区建立了人民公社牧业生产队和南山国营牧场,各民族群众相互协作生产。改革开放后,经历了1984年牧场经营体制改革和1996年南山国营牧场解体,牧民通过政府作价获得了牲畜和草场使用权,有了独立的生计经营方式。党对牧民定居政策的商议可以追溯到周恩来总理在《关于西北地区的民族工作》中的讲话、1996年自治区召开畜牧业工作会议提出加快牧民定居政策、近年援疆工程中的牧民安居政策和“访惠聚”扶贫发展政策。当代中国关于游牧业的政策实施,使牧民的生计方式逐渐发生变迁,出现职业分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牧民职业将进一步分化。在牧民定居、西部大开发、援疆工程和“访惠聚”工作的背景下,研究牧民定居适应、生计方式转型发展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文献很丰富。牧区、牧民、牧业三者是关系反应链。本文研究的问题是牧民定居后传统生计方式是如何转型的?具体问题分为牧民职业分化的诉求是什么?牧民职业分化的特征与影响是什么?如何进行生计安全保障?“访惠聚”驻村工作组的帮扶如何释放牧区人口红利?笔者选取新疆玛纳斯县清水河哈萨克民族乡为田野调查点,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本文的研究也是对牧区正进行的“访惠聚”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包括研究问题、研究综述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内容是介绍田野调查点概况,包括牧区发展政策、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发展现状。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是对职业分化的田野调查进行分析,包括牧民职业分化的背景、类型、特征和影响。第四章内容是分析牧民职业进一步分化的趋势、影响牧民进一步职业分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正向的发展措施。结语关注牧民定居后的生计安全保障、牧区社会分层和少数民族生计方式转型研究的案例意义。通过田野调查,本文阐述了国家发展政策带来的变化。国家有关牧区的发展政策加速了牧民人口流动与职业分化,有利于释放牧区人口红利。针对贫困牧区发展现状,要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和发展适合哈萨克族的本土化职业,就近就地就业符合牧民流动人口现状。抓关键少数与培养三牧工作队伍为牧民生计安全保障提供发展途径。调查发现该乡牧民并不急于摆脱游牧生活,游牧情感长期稳定存在,对牧民生计“去游牧化”提出质疑。在牧民生活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多元生计方式表达了生计变迁和文化变迁并非只能一一对应,牧民逐渐接纳和适应多元文化。牧区形成了以“经济分层”为主的社会分层方式,在社会分层中也显示出了结构性的差异。倡导深入开展新疆“访惠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