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随着儿童超重肥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儿童血压偏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儿童血压偏高判定标准”,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从1991年的7.0%增长至2015年的11.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占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之首,其患病率和死亡率现呈持续上升趋势。既往队列研究证据显示,儿童期血压偏高可增加成年期CVD的发生风险。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作为心脏亚临床损害的标志,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制定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指南将LVH列为儿童高血压最常见的早期靶器官损害。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期LVH程度一般较轻,如若对儿童期血压偏高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儿童期LVH可能会发生有效逆转。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儿童期血压偏高但成年期逆转为血压正常的个体,其成年期高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发生风险未显著增加。现有研究已证实儿童青少年期血压偏高与LVH存在关联。但鲜有研究探讨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关联。
研究目的
1.研究儿童期血压水平与LVH的关联。
2.研究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的关联。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数据来自“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的基线和第一次随访调查。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公立小学选取1515名6~11岁的儿童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开展基线调查,对1243名儿童于2019年11月至12月进行第一次随访。在基线期和随访期,参与者均需填写标准化调查问卷,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排除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碳酸饮料摄入、蔬菜水果摄入和LVMI变量缺失者以及基线期患有LVH者,共纳入1072名研究对象进行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关联的研究。
2.研究方法
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获得儿童性别、年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碳酸饮料摄入和蔬菜水果摄入情况的信息。通过体格检查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SBP和DBP。通过飞利浦CX30超声检查测量儿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
3.诊断标准
基线期和随访期儿童血压偏高均采用米杰等于2017年制定的“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进行诊断。根据研究对象基线期和随访期的血压状态,将血压状态变化分为以下四组:持续血压正常(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均正常)、血压降低(基线期血压偏高,随访期血压正常)、血压增长(基线期血压正常,随访期血压偏高)和持续血压偏高(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均偏高)。LVH采用LVMI≥本人群年龄别性别P90界值点。儿童超重肥胖采用2018年发布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进行诊断。
4.统计分析
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n(%)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MI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H的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合并数据血压偏高与LVH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ive cubic spline,RCS)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水平与LVH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状态变化与LVMI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血压状态变化与LVH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AS9.4,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儿童期血压水平与LVMI及LVH的关联
儿童基线期及随访期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5.2%和12.0%。基线期及随访期不同血压状态研究对象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血压偏高组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蔬菜水果摄入、碳酸饮料摄入、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时间和体重状态后,基线期血压偏高与LVMI无显著相关(β=0.18,P=0.567),但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MI呈正相关(β=1.43,P<0.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与血压正常相比,基线期血压偏高与LVH无显著相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8~1.63],但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H有关(OR=2.11,95%CI:1.30~3.41)。GEE结果显示,调整相关协变量后,血压偏高与LVH呈正相关,系数(95%CI)为0.40(0.08~0.72)。
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基线期或随访期SBP及DBP均与LVH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均>0.05)。
2.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MI及LVH的关联
共纳入1072名研究对象,持续血压正常组、血压降低组、血压增长组和持续血压偏高组分别有846、113、72和41名儿童。四组研究对象LVMI水平和LVH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表现为持续血压偏高组>血压增长组>血压降低组>持续血压正常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持续血压偏高与LVMI呈正相关(β=1.56,P=0.008),但血压降低(β=0.17,P=0.637)及血压增长(β=0.76,P=0.096)与LVMI无显著相关。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与持续血压正常组相比,持续血压偏高组LVH的发生风险增加(OR=2.33,95%CI:1.06~5.13),但血压降低组LVH发生风险(OR=0.83,95%CI:0.41~1.69)和血压增长组LVH发生风险(OR=1.60,95%CI:0.80~3.20)均未显著增加。
研究结论
1.儿童期血压偏高与LVH有关,且血压水平与LVH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2.儿童期血压持续偏高可增加LVH的发生风险。但如果血压偏高在儿童期逆转为血压正常,则LVH的发生风险不会增加。
随着儿童超重肥胖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儿童血压偏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根据“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儿童血压偏高判定标准”,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从1991年的7.0%增长至2015年的11.7%。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占我国居民死因构成之首,其患病率和死亡率现呈持续上升趋势。既往队列研究证据显示,儿童期血压偏高可增加成年期CVD的发生风险。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作为心脏亚临床损害的标志,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制定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指南将LVH列为儿童高血压最常见的早期靶器官损害。
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期LVH程度一般较轻,如若对儿童期血压偏高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儿童期LVH可能会发生有效逆转。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儿童期血压偏高但成年期逆转为血压正常的个体,其成年期高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的发生风险未显著增加。现有研究已证实儿童青少年期血压偏高与LVH存在关联。但鲜有研究探讨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关联。
研究目的
1.研究儿童期血压水平与LVH的关联。
2.研究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的关联。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数据来自“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的基线和第一次随访调查。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公立小学选取1515名6~11岁的儿童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开展基线调查,对1243名儿童于2019年11月至12月进行第一次随访。在基线期和随访期,参与者均需填写标准化调查问卷,并进行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排除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碳酸饮料摄入、蔬菜水果摄入和LVMI变量缺失者以及基线期患有LVH者,共纳入1072名研究对象进行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H关联的研究。
2.研究方法
通过标准化调查问卷获得儿童性别、年龄、睡眠时间、体育锻炼情况、碳酸饮料摄入和蔬菜水果摄入情况的信息。通过体格检查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SBP和DBP。通过飞利浦CX30超声检查测量儿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DD)、室间隔厚度(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
3.诊断标准
基线期和随访期儿童血压偏高均采用米杰等于2017年制定的“中国3~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参照标准”进行诊断。根据研究对象基线期和随访期的血压状态,将血压状态变化分为以下四组:持续血压正常(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均正常)、血压降低(基线期血压偏高,随访期血压正常)、血压增长(基线期血压正常,随访期血压偏高)和持续血压偏高(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均偏高)。LVH采用LVMI≥本人群年龄别性别P90界值点。儿童超重肥胖采用2018年发布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进行诊断。
4.统计分析
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n(%)进行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MI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H的关系。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合并数据血压偏高与LVH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estrictive cubic spline,RCS)分别分析基线期和随访期血压水平与LVH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状态变化与LVMI的关系。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血压状态变化与LVH的关系。数据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AS9.4,双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儿童期血压水平与LVMI及LVH的关联
儿童基线期及随访期血压偏高检出率分别为15.2%和12.0%。基线期及随访期不同血压状态研究对象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血压偏高组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高于血压正常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性别、年龄、蔬菜水果摄入、碳酸饮料摄入、体育锻炼情况、睡眠时间和体重状态后,基线期血压偏高与LVMI无显著相关(β=0.18,P=0.567),但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MI呈正相关(β=1.43,P<0.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与血压正常相比,基线期血压偏高与LVH无显著相关[比值比(odds ratio,OR)=1.05,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8~1.63],但随访期血压偏高与LVH有关(OR=2.11,95%CI:1.30~3.41)。GEE结果显示,调整相关协变量后,血压偏高与LVH呈正相关,系数(95%CI)为0.40(0.08~0.72)。
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基线期或随访期SBP及DBP均与LVH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均>0.05)。
2.儿童期血压状态变化与LVMI及LVH的关联
共纳入1072名研究对象,持续血压正常组、血压降低组、血压增长组和持续血压偏高组分别有846、113、72和41名儿童。四组研究对象LVMI水平和LVH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表现为持续血压偏高组>血压增长组>血压降低组>持续血压正常组。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持续血压偏高与LVMI呈正相关(β=1.56,P=0.008),但血压降低(β=0.17,P=0.637)及血压增长(β=0.76,P=0.096)与LVMI无显著相关。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以上相关协变量后,与持续血压正常组相比,持续血压偏高组LVH的发生风险增加(OR=2.33,95%CI:1.06~5.13),但血压降低组LVH发生风险(OR=0.83,95%CI:0.41~1.69)和血压增长组LVH发生风险(OR=1.60,95%CI:0.80~3.20)均未显著增加。
研究结论
1.儿童期血压偏高与LVH有关,且血压水平与LVH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2.儿童期血压持续偏高可增加LVH的发生风险。但如果血压偏高在儿童期逆转为血压正常,则LVH的发生风险不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