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体现在接受主体(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所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研究是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灌输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重视不足,没有充分发挥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研究着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围绕接受主体的接受,探索构建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构建以渗透模式、同构模式、网络模式和实训模式为主的PINT接受性模式,以期通过这些模式的运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本研究主要内容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和对国内外关于接受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内涵,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以提高接受主体的接受活动为目标的教育。并从主体能动性、需求价值性和接受非线性三个特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价值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有效性的三维视角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阐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PINT模式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理论,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注重接受性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求注重接受性;接受美学理论,包括对“读者参与”的借鉴、对“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的借鉴和对“第二文本”的借鉴。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和理论借鉴。第四部分:以高校为研究对象,在开展广泛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现状,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主流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问题分析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的原因分析三个层次,阐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的必要性。第五部分:本研究的最重要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以渗透模式、同构模式、网络模式和实训模式四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模式构建体现本研究的独到之处。在渗透模式中提出课堂渗透教育、群体自我教育、校园环境熏陶和良性环境互动。特别提出了注重专业课渗透和要发挥群体自我教育优势等观点。在同构模式中提出许多独立见解,如目标同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统一,通过深化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对个人目标的引导和建立同构机制来实现;思维同构,意使教育者思维契合接受主体的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定势、思维能力、思维态度和教育者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来实现;语境同构,通过教育者的主动观察接受主体的语言环境,使教育者与接受主体处在同一的语境系统中;情感同构,加强教育者和接受主体的情感交流,实现接受主体对教育者的好感。在网络模式中提出虚拟实化、平等互动、健康娱乐和现实结合。特别是提出了健康娱乐,接受主体在网上休闲中通过积极健康的网络产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在实训模式中,提出了以情境教学、教学相长、参与实训和社会实践。特别是提出了情境教学和参与实训等观点。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PINT接受性模式研究,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借鉴,让更多教育者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研究;同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