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放疗敏感性与其放疗疗效密切相关,若能早期预测到其放射敏感性,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但目前学界仍缺乏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有效方法。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是一项较新的功能成像技术,有研究显示该技术可进行放疗敏感性预测。本研究拟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预测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应用价值,为其应用于临床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符合入组条件的25例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放疗±化疗。处方剂量为60Gy,单次2.0Gy,1次/天,5次/周,其中10例接受了FP或TP方案的同期化疗。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两周、放疗末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进行食管原发灶ADC值测量。以结束时近期疗效评价结果,对CR组及PR组不同时间点ADC值的大小进行对比与分析,找出其变化规律,分析MRI在预测食管癌放化疗敏感性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1.25例食管癌患者经1989年食管癌放射治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为CR者为13例,占52.0%,评价为PR者12例,占48.0%。2.(1).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治疗前ADC值分别为(1.61±0.63)×10-3mm2/s和(1.42±0.33)×10-3mm2/s,CR组高于PR组,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995,P=0.333);(2).放疗两周时,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ADC值分别升高至(2.22±0.57)×10-3mm2/s和(1.65±0.34)×10-3mm2/s,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033,P=0.007),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76,取临界值为2.21×10-3mm2/s,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100%;(3).放疗结束时,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ADC值升高至(2.81±0.49)×10-3mm2/s和(1.92±0.35)×10-3mm2/s,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5.238,P=0.000),经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取临界2.27×10-3mm2/s,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91.7%。3.(1).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放疗两周时与放疗前的ADC差值(△ADC1)分别为(0.60±0.21)×10-3mm2/s和(0.24±0.16)×10-3mm2/s,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4.902,P=0.000),经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0.929,取临界值0.41×10-3mm2/s,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92.3%,特异度为83.3%。(2).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放疗末与放疗前的ADC差值(△ADC2)分别为(1.19±0.41)×10-3mm2/s和(0.50±0.24)×10-3mm2/s,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5.173,P=0.000),经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936,取临界值0.65×10-3mm2/s,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5.0%。4.(1).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放疗两周时的ADC值变化率△ADC1%分别为45.26%±26.79%和18.09%±13.49%,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239,P=0.005),经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取临界值25.08%,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5.0%。(2).CR组与PR组食管原发灶放疗末ADC值的变化率△ADC2%分别为91.62%±55.17%和38.56%±22.96%,CR组高于PR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3.182,P=0.006)。经ROC分析,结果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取临界点71.0%,预测食管癌放疗末完全缓解率的灵敏度为61.5%,特异度为91.7%。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能对预测食管癌放疗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ADC值有可能成为预测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一项定量指标。放疗两周时的ADC值及其变化情况可较早的预测食管癌患者放疗的敏感性及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