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喀斯特山区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极易形成石漠化,对石漠化的治理和修复困难重重,自国家“十二五”以来,对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开启了专项治理,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效,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加剧石漠化状况,严重制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理论出发,以毕节撒拉溪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朝营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多期遥感影像数据,选取了13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定量和定性分析了从景观面积比例、多样性、均匀度、连通性、破碎度等指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近14年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朝营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前后景观格局总体变化情况,分析了不同分区子流域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小流域景观格局空间优化对策,得到以下结论:(1)在斑块尺度上,耕地和灌木林地一直是研究区的主体景观,但耕地优势度逐渐降低,面积所占比例也有所减少,灌木林地、有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的优势度不断增加,面积比例持续增加。景观尺度上,近14年示范区景观多样性与均匀度上升,表明各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差异正在缩小,趋于均衡化发展;蔓延度与聚集度减小,表明景观分布趋于离散、间断分布,景观越来越细化;破碎化指数上升,表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剧。整体景观级别的优势度、聚集度下降,多样性、均匀度上升,异质性增强。(2)小流域不同分区对比,总的来说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优势景观仍是耕地与灌木林地;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从2010年的上游最大变成2018年的中游最大,破碎化指数四个分区在2010-20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表明了景观破碎化状态加剧;中游A区域的破碎化在两个年份都达到最大,下游子流域的破碎化最小。2010-2018年聚集度指数四个分区整体均呈下降趋势,说明景观分布比较离散、间断化,这与破碎度指数的结果呈一致性。各分区之间两个年份聚集度指数大小关系均呈现为下游子流域>上游>中游B>中游A,表明下游斑块聚集、连通性最好,最容易形成集中且连片的斑块组合结构,反之,中游是破碎化、离散化最严重的区域。(3)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结合石漠化治理的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优化对策,上游中-强度石漠化主要采取封山育林治理,以加强林地的连通性;中游A区轻度-中度石漠化区域主要采取混农林修复、人工种草加养殖模式,以增加景观格局的多样性;中游B区主要是刺梨种植主导产业,以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下游非喀+轻-潜在石漠化区域主要发展种桑养蚕,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4)从自然因素、石漠化治理、政策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子,是决定了景观的整体特点的大前提;石漠化治理工程是直接驱动因素,导致耕地面积的锐减与林草地面积的增加;另外政策因素也与景观格局变化密切相关,促进推动了景观格局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