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射流法制备纳米炭材料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cs847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CNT)是纳米材料中最富代表性的新型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奇异特性,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国际纳米技术和新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理论预测和实验研究表明,碳纳米管几乎涵盖了地球上大多数物质的性质甚至相对立的两种性质,从高硬度到高韧性,从全息光到全透光,从绝热到良导热,从半导体到高导体等。正是因为碳纳米管具有的这些奇异性质,使得它可能在电子、生物、材料、化学等诸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所有这些应用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对碳纳米管结构及其性能的全面研究。高产量、高质量、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及工艺技术的深入探讨是进行碳纳米管结构性能以及应用研究的前提。因此对碳纳米管制备的研究仍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本文使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射流反应装置,分别以煤、煤直接液化残渣、有机化合物等为碳源制备纳米炭材料,考察了不同原料、辅助原料以及工艺参数对产品结构形态的影响;产物的表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结合实验现象以及结果对碳纳米管及特殊形态的纳米炭材料的生成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得到如下结论: 以粘结性煤为碳源,直流电弧等离子体射流为手段可以制得碳纳米管。与传统的煤基碳纳米管的制备工艺相比,该工艺无需对煤进行成型、炭化等预处理,反应体系不需要高真空,因而生产成本更低。另外,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催化剂、水、工作气氛对碳纳米管生成和产量均有影响,其中,煤自身具有粘结性是获得纳米碳管的必要条件。 以煤直接液化残渣为原料,利用煤直接液化残渣中残留的催化剂作为活性组分,残留有机物为碳源,成功地制得纳米炭纤维(Carbon Nano Fiber,CNF),为煤直接液化残渣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利用方式。制备过程中液化残渣未经任何处理,且无需额外添加催化剂。结果表明反应时间是纳米炭纤维生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乙醇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利用等离子体射流在常压下制备高纯度竹节状多壁碳纳米管。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条件下,可以批量的获得竹节状碳纳米管,管径尺寸均匀,为20nm左右,长度为数微米,纯度可达90%以上。HRTEM观察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管壁为典型的鱼骨状。
其他文献
  陆架海作为全球海洋中的高生产力海区以及碳、氮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源汇区,越来越受到海洋界的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应该等相关研究也已成为目前最为
会议
  长江口北槽总体上虽呈落潮流优势,但落潮优势流垂线分布差异大,尤其是北槽中下段落潮流优势较上游明显减弱,甚至在小潮期底层呈涨潮流优势,垂向环流结构明显.北槽上段含沙量
会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多数蓝藻可产生蓝藻神经毒素β-N-甲氨基-L-丙氨酸(β-N-methylamino-L-alanine,BMAA),我国多个大型淡水湖泊(滇池、太湖、巢湖)已发生严重蓝藻水华污染,因此,开展水环境
会议
固相反应不使用溶剂,具有选择性高、产率高、工艺流程简单等优点,已成为制备新型固体材料的重要方法。机械化学法作为固相合成法的重要分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的机械化学法包括球磨、研磨、螺纹挤压、高压等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生产成本高、能量馈入低、反应时间长、工业化生产难等不足。近年来,本课题组使用一种新的机械化学法即超音速气流法,为固相反应合成开辟新的路径,此法具有操作简便、耗能低、效率高、绿色环保、
学位
学位
  热带海区大型生物污损主要由无柄蔓足类的网纹藤壶和三角藤壶、有柄蔓足类的茗荷和鹅茗荷、双壳类软体动物的翡翠贻贝和齿缘牡蛎及管栖多毛类的华美盘管虫和龙介虫引发,污
Standard i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is the basic rule of establishing social regulation.Researching and con
In Shanghai, three trades including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supply and water drainage are managed integratively by Shanghai Water Authority. However, trade div
本文研究了广泛分布于各大动物地理区的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秽蝇亚科Coenosiinae的秽蝇族Coenosiini。目前,世界秽蝇族种类包括29个已知的有效属,其中有10个属在中国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