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市场竞争的影响,全球海洋运输格局正在向船舶大型化方向发展。大型化船舶所使用的船板钢,要求比传统的船板钢有更优良的力学性能。高强度、大厚度成为船板钢的发展方向。在造船工业中,焊接是建造船舶的重要工序,其工时约占建造船舶总工时的40%,为了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大线能量焊接技术因其焊接效率高、施工道次少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应用。但大线能量焊接会导致奥氏体晶粒显著粗化,形成侧板条铁素体和上贝氏体等脆性组织,造成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的韧性严重恶化。氧化物冶金技术通过控制钢中形成微细、均匀分布且化学成分可控的高熔点非金属夹杂物,使其成为有益的第二相并在钢中作为异质形核核心,在焊接冷却过程中通过钉扎奥氏体晶界来细化或分割原奥氏体晶粒,影响奥氏体固态相变行为,并诱导晶内形成针状铁素体,提高焊接接头及热影响区的强度和韧性。Mg由于对钢中O的亲和力强,易于形成细小、弥散分布且具有高温稳定性的MgO夹杂物粒子,并能有效促进针状铁素体的形核,因此Mg可以被应用于氧化物冶金技术。然而,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研究Mg对炼钢工艺全流程中夹杂物和微观组织演变行为的影响。本文以EH36钢的连铸坯料与轧制钢板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 Mg对EH36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添加Mg后,向钢中引入了大量的细小夹杂物,在一定程度上细化了连铸坯和轧制板的微观组织,提高了强度和韧性。通过DSC分析发现,添加Mg后,降低了 EH36钢连铸坯和轧制板的奥氏体相变温度。对EH36钢进行了不同热输入量的焊接热模拟实验,发现当热输入量低时,添加Mg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奥氏体晶粒的长大,促进了针状铁素体的形核,有利于改善热影响区的韧性;但随着热输入量的增加,Mg的促进作用减弱,可能的原因是添加的Mg含量过低,无法有效改善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对于适宜的Mg含量,仍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