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才的鉴别方法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计算机教育的那些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没有实质性转变。要改变这种现状,应尝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基于问题(PBL)的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选择了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国外信息技术的开设情况和我国信息技术的现状。同时从理论上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分析国外信息技术的现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现状及笔者学校的现状,提出了笔者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能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介绍了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特点、意义及所蕴涵的理论基础,及其操作流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通常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即所谓的学习议题,因此学生要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分头查找资料获取知识,并通过小组活动相互交流知识经验、讨论如何运用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讨论决定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引入另外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解决问题要求学生采集多种信息技术工具。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第三部分以《信息加工与表达》这一单元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为单元问题设计教学方案,并且实施该实验方案,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文章通过结论与反思阐述了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独立学习和合作能力;同时通过反思也说明了基于问题的学习中对教师的要求、以及本研究的问题与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