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肯尼斯·博尔丁所提出的、作为“地球宇宙飞船经济"状态下人类经济可持续生存基本战略的“循环经济”思想为基点,以蕴涵于经济理论中的循环思想为主线,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模式和建立在这一认知模式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在经济意义上的诠释,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角度,对循环经济思想的演化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
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或者说其区别于其它经济理论的特征的“循环”思想并不是生态经济所独有。不仅在生态经济学中,而且在早期的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乃至目前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中,循环思想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经济思想的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理论特征的理解,不在于有没有“循环”,而关键在于“循环”的内容或形式是什么?以及相关的理论前提是什么?正是在这两个方面,形成了目前生态经济学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这两大经济理论范式的并立。
循环思想作为一种反映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思维范式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开始用循环的思想,来解释物质世界存在着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问题。赫拉克利特不仅把事物的循环转化过程看作是对立统一的过程,而且认为这种对立统一性是保持事物和谐、平衡的关键。本文认为,赫拉克利的对立统一的循环思想和中国古代哲学中所倡导的以和谐性、平衡性和稳态性为特征的“循环论”思想,基本体现了现代生态经济范式下的循环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
被认为是重农主义经济学最高成就的魁奈的“经济表”的出现,确立了循环思想作为系统化的思维范式在经济理论中地位。以循环的方式来描述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社会物质再生产过程是“经济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该表不仅展现了物质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土地所代表的自然是财富的最终源泉这一重农主义思想。魁奈之后,“可再生产性”成为古典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即一个自行更新的体系中的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是如何通过价格得以实现的。上个世纪60年代皮埃罗·斯拉法提出的物质再生产循环理论,意味着对从重农主义到李嘉图这一段时期古典经济学再生产理论的回归。连续不断,周而复始,补偿和更新是马克思对于超越于社会形式之上的物质再生产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它反映了马克思再生产循环思想的基本理念。事实上,这一理念也同样适用于对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首先是作为整体的人类社会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其次是作为整体的生态一经济大系统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把循环经济看作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的话,它的一个基本目标应该是尽可能地减少、更新或补足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本的消耗,以维护人类社会再生产活动的自然基础,从而使人类社会的再生产过程能够以“循环”的方式持续地进行下去。
经济思想中均衡概念的出现和循环流的出现是经济科学发展的里程碑。以魁奈的“经济表”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物质再生产理论,实质上所研究的是一个处于均衡状态下的经济体的再生产循环问题。也就是说,正是这种均衡状态保证了再生产能够以循环的方式持续地进行下去。而对于实现均衡状态内在动力或者说协调机制问题的研究,构成了经济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方面,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有影响力和深远意义的理论成就。对于“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诠释,筑就了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大厦。这个理论体系把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物质联系看作是外生给定的,且随时能够调整以适应经济系统内部以物质为载体的效用或者说价值再生产均衡关系的要求。因此,在生态经济学家看来,现代经济学理论体系所描述的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与外界环境相隔绝的封闭性自循环系统。
与主流经济学封闭性的循环图式不同,循环经济的理论前提是:经济系统是具有有限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开放子系统,而经济循环则是作为有机整体的生态一经济大系统内,以物质良性循环为表征的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因此,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内外均衡,一体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