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患者血清补体,尤其是参与补体经典途径发病的C1q,及免疫球蛋白与临床病理组织学之间的相关性,寻找临床中直接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无创性血清免疫学指标及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在促进疾病快速进展的证据,为拓展IgAN的发病机制理论、综合判断疾病变化和延缓疾病的迅速进展提供依据。 方法:1、病例选择: 回顾性总结分析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脏内科2014.09~2016.02经皮肾穿刺活检确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原发性的IgAN患者50例,排除常见的系统性的免疫疾病,如:狼疮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及较为少见的Clq肾病,以及病毒性肝炎性肾损害,还有尿路感染、终末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及合并肿瘤等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为原发性非IgAN(微小病变性肾病、系膜增生性、系膜毛细血管性、膜性以及局灶节段性的肾炎等)患者30例,且选择同一个时期行门诊健康体检具有完整血和尿化验结果的正常人30例做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研究对象3月内未曾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且各疾病符合国际通用的诊断或分类标准。 2、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均来自病历记载。完整真实地记录每例研究对象的性别、肾活检时的年龄、起病前驱感染情况、肉眼血尿的发生情况、高血压的发生情况以及血红蛋白、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UTP/24h)、血清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和甘油三酯(TG)。 3、血清免疫学检查: 利用透射免疫比浊法测定所有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的血清IgA、IgG、IgM及血清C1q、C3、C4。血指标化验均由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检测。 4、病理检查: 80例IgAN及非IgAN患者肾活检标本均行HE、PAS、PASM、MASSON染色。所有标本均进行免疫荧光IgA、IgG、IgM、C3、Clq、FRA染色。按照荧光镜下的免疫荧光的检查结果将荧光强度分级记录为阴性—4+;IgAN患者光镜病理分级参照Lee氏分级标准分为5级,Lee氏I-II级定为轻微损伤组,而III-V级定为严重损伤组。此外,统计分析在光镜下有肾小球新月体形成、小球硬化以及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例数的比例。 结果:1、三组入选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IgAN居本院同期肾穿刺活检的首位,占30.3%,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各型肾损害程度轻重不一,平均发病年龄在36.30±10.79岁,青年男性发病较多,以感染为诱因者多见,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者,感染后肉眼血尿发生率明显增加。非IgAN组平均发病年龄在35.73±15.39岁,无明显性别比例差异,无明显的感染诱因及肉眼血尿的发生。正常健康对照组包括男性19例,女性11例,体检时平均年龄为36.83±10.09岁。三组间比较男女比例及平均年龄无明显差别。 2、三组入选病例临床指标比较: IgAN组及非IgAN组比正常对照组有较高的尿RBC、血BUN及TG。而IgAN比非IgAN组尿RBC计数明显增加,而血红蛋白(HB)明显降低。 3、三组入选病例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 IgAN的血清C1q与IgA要明显高于非IgAN以及正常对照组。IgAN组比非IgAN组血清C3及IgM低,且两组都低于正常对照组。 4、IgAN不同分组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指标比较: 血清C1q、C3、IgA及IgA/C3两组有明显差异,损伤较重的III-V组要明显低于损伤较轻的I-II组,临床常用的评估肾功能的指标血肌酐、胱抑素以及血清IgG前者要明显高于后者,提示预后较差。 5、IgAN组血清免疫学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IgAN组患者血清C3与尿RBC及血TG呈正相关,血清IgA与尿RBC呈正相关。 6、IgAN组各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血清C1q与血清IgA、C3呈明显的正相关。而血清IgA与免疫学指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7、IgAN不同分组患者病理免疫复合物沉积形式的比较: Lee氏I-II级组病理免疫荧光沉积以单纯IgA及IgA+IgM+C3最多,分别占28.6%和33.3%,III-V级组与I-II级沉积形式相同,所占比例分别为37.9%及44.8%。按照所占比例,I-II级组单纯IgA及IgA+IgM+C3沉积率要低于III-V级,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8、IgAN组病理表现为不同IgA、C3免疫荧光强度的血清免疫学指标的比较: IgA及C3在肾小球沉积的荧光强度分为沉积较强组(+++-++++),以及沉积较弱组(+-++),两组血清免疫学指标比较发现,前者血清C3及IgA明显低于后者,而尿红细胞数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两者无明显差异。 9、C1q沉积阳性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及临床指标的比较: 50例IgAN患者中,有4例在肾小球系膜区处有C1q的沉积,且发现这4例患者的血清C1q与IgA要明显高于46例沉积阴性的患者,而血清C3与之相反。分析这4例患者病理免疫荧光发现,它比沉积阴性者的IgG及IgM的沉积率要更高,且IgA及C3的荧光强度更强。 结论:1、IgAN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轻重不一,而临床指标中蛋白尿程度、高血压、肾功能状态等与肾脏病理学及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关。 2、免疫补体系统对IgAN的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血清免疫学指标与肾脏病理免疫荧光沉积及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利用无创性血清免疫学指标评估肾脏损害的程度、明确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3、IgAN可能存在着补体经典途径的活化,补体的激活在疾病的临床及肾脏病理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补体的激活程度明显的影响着IgAN的临床和病理的损伤程度,从而拓展了IgAN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理论,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