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依托咪酯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半数有效靶浓度的影响,探索老年患者诱导期药物配伍的适宜剂量。 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65~75岁,性别不限,BMI18~30kg/m2。根据舒芬太尼剂量不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Ⅰ组0.3μg/kg,Ⅱ组0.4μg/kg,Ⅲ组0.5μg/kg。 患者均无术前用药。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通路并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6ml-1·kg-1·h。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术,连接FloTrac传感器及Vigileo监测仪,输入患者基本信息并调零后,连续监测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心指数(CI)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监测有创动脉血压。 按照患者分组情况,静脉注射舒芬太尼:Ⅰ组0.3μg/kg,Ⅱ组0.4μg/kg,Ⅲ组0.5μg/kg,靶控输注依托咪酯,按照序贯法设定目标血浆浓度,每组第一例均为0.3μ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待依托咪酯效应室浓度与血浆浓度达到平衡后,气管插管术行机械通气,设定潮气量8ml/kg,吸呼比1∶2,调节呼吸频率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35~45mmHg。吸入七氟醚并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2%~3%,靶控输注瑞芬太尼维持效应室靶浓度3~4 ng/ml,根据手术情况追加顺式阿曲库铵0.05mg/kg。 于气管插管前2 min(T1)、气管插管前1min(T2)、气管插管前即刻(T3)和气管插管后即刻(T4)、气管插管后1min(T5)、气管插管后2 min(T6)分别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和心指数(CI)。以及于诱导前和气管插管后5min,分别抽取非输液侧静脉血4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水平。 计算气管插管前后MAP和HR的平均值,比较气管插管前后MAP和HR的变化幅度:气管插管后MAP或HR的变化幅度≥插管前25%为阳性反应,反之为阴性反应。根据患者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性质以1.2倍等比级进行增减。根据序贯法每组依次测定出6个阴阳反应交替的转折点,试验结束。 根据序贯法半数有效量公式计算每组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各组患者基础血压、心率和BIS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与基础血压比较,各组患者血压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P<0.05),气管插管后血压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BIS值比较,各组患者BIS值在麻醉诱导后均下降(P<0.05),气管插管后BIS值均升高,与Ⅰ组比较,Ⅱ、Ⅲ组BIS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与诱导前CO,SV和CI比较,各组患者CO,SV和CI在诱导后均下降,气管插管后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插管前各时刻(T1-3)Ⅱ组CO,SV和C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组上述指标均下降(P<0.05); 5与气管插管前比较,各组患者插管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降低,但Ⅲ组下降幅度更明显; 6静注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后,各组依托咪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Ⅰ组0.58(95%CI0.43~0.74)μg/ml,Ⅱ组0.50(95%CI0.38~0.67)μg/ml,,Ⅲ组0.43(95%CI0.36~0.56)μg/ml。各组EC50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采用0.4μg/kg舒芬太尼复合靶控输注依托咪酯0.5μg/ml,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心血管反应,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