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长久以来,人类的发展进步带来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人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抑制温室气体过度排放,积极献言献策,加以应对。经济学界提出很多的理论,并且运用了许多的经济手段,比如收费、征税和市场化交易等,其中外部性理论和柯斯定理在环境经济学应用比较广泛。而在全球范围内合作进行碳减排交易的CDM机制就是典型的市场设计产物。本文从基本经济理论的介绍开始,通过对CDM交易机制的分析,尝试着对碳减排交易背后的碳金融这一新的概念进行解释和定义。借鉴国际碳金融实务,最后根据对目前中国碳减排、碳交易面临的挑战,提出制度模式的一些设想,重点提出了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宏观体系框架。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碳减排的理论基础和市场化设计;第二部分考察了国际碳减排交易和国际碳金融的发展实践;第三部分对如何搭建中国碳金融体系框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具体为:
第一部分阐述了碳减排的基础理论和市场化设计,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论、柯斯定理以及CDM市场化机制设计。
外部性,简单说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厂商或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厂商或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在环境领域内,以碳排放为例,主要体现为外部不经济性。即厂商或个人消耗能源,产生碳排放,对己有利但对全球产生不断累积的气候变暖后果,对他方产生不特定的负面影响。为避免或减少不经济性,理论界提出污染方付费,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提高碳排放成本抑制排放量。柯斯定理证明了只要产权明晰,则通过交易手段可以达到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而在实践中,面临的难题就是碳排放产权边界的清晰。
CDM机制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创造性的提出排放总量的边界划分,明确减排目标,通过联合国条约的法律约束,清晰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碳排放权的边界,等于间接划分了碳排放的产权。考虑到各国历史和发展现状,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碳减排指标任务,通过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购买购碳减排指标,实现了碳减排成本的优化并促进全球进行碳减排。
第二部分考察了国际碳交易和国际碳金融的发展实践。从碳交易的规模、碳交易的形式、碳交易的平台等方面介绍了先进发达国家的探索实践,进而引申出碳金融的定义、功能和业务实践。为我们重点探究中国碳金融的体系框架开启思路、提供经验。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从中国碳减排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发展碳金融的意义和作用作为开始,提出中国碳金融体系框架的三个组成部分。第一要建立多层次的碳交易金融市场,设立好规则,尤其要考虑到中国不均衡的地区发展现状,在对外开放前努力建设好服务于国内的多类型碳交易平台;接着探讨的就是碳金融市场中的多方参与者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比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特殊作用;最后具体探讨了碳金融市场服务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法律、监管以及中介服务等。
本文的观点最后可以浓缩为三点,一是碳减排项目的薄利公益的性质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的逐利性会使商业金融业望而却步。而通过政府对碳排放产权立法使得碳减排交易具有较强吸引力,进而才能发展有特色的多层次碳金融体系,才能起到对碳减排的积极支撑作用;二是建立发达的多层次碳减排交易市场是建立碳金融体系的核心,也是基础平台。交易的政策制度性设计要能满足各参与主体的需求。比如在初创阶段应借鉴CDM机制,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展开交易;三是市场服务体系中必须在在法律、政府监管和市场中介培育方面协调发展,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