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标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震惊的伟大成就,由此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在这种奇迹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一种空间路径模式,这种模式(现象)揭示出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各个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来推动的,同时,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又与区域政府的积极作为有着内在的联系。这种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道亮丽的经济景观。 这种空间路径模式并不是偶然产生的,它的存在说明其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也蕴含着合理性。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将不仅能够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更科学地认识中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发生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还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政策,尤其是指导欠发达行政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路径模式成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这种模式背后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原因,成为本论文的主题和贯穿论文的线索。 论文立足于行政区域的社会本质,依据结构主义思想,运用理论分析和模型分析方法,结合我国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例样本分析,首次从历史、体制和经济机制方面对我国这种特殊模式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剖析。 论文以区域的社会关系共同体本质的哲学内涵为基础,分析了行政区域的特征性质,揭示出行政区域作为一种政治关系共同体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决定了政府在行政区域社会行为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并对区域社会活动产生主导性影响。行政区域这种特征性质通过我国经由两千多年历史检验与完善的具有稳定作用的行政区域三级制管理体系使得国家意志能够通过行政等级体系分解到各个行政区域,并通过区域政府的积极努力来得以实现。这样,我国行政区域管理体制就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路径模式的产生奠定了政治体制和历史选择的必然性基础。 论文还分析了我国为实现市场化而采取的分权方式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揭示出这种改革路径客观上强化了行政区域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作用,并使得区域政府有条件成为初级阶段市场的行为主体,结果使得区域政府同时具有市场维护者和市场参与者的双重身份。这就为我国空间路径模式的产生提供了经济体制的基础,也构成我国这种模式的现实必然性原因。 论文通过建立行政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区域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并对我国区域政府积极作为的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出在一定条件下存在行政区域政府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这种机制的实质是政府对市场机制导致的要素积累的报酬递减进行补偿。论文还指出,区域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受到区域的国家经济关系的制约。这种政府作用机制为中国特色的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理论基础,也构成这种模式的经济合理性原因。同时,这种机制使得行政区域经济在政府主导下实施跨越式发展具有可能。 论文还对市场经济下区域政府进行积极作为的条件和矛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干预也存在失灵,这种政府失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政区域政府自身同时存在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从政府体制上进行改革。 介于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域体制中,二级政区经济发展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论文还选择了西部工业城市—柳州市的经济发展实例样本,通过样本分析来揭示柳州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企图从个案样本的特殊性中求证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现阶段国情条件下,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更要发挥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