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严重烧伤患者极易出现全身性感染,并逐步进展为威胁生命的脓毒症,甚至导致多器官衰竭和脓毒性休克。而烧伤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仍然有限,缺乏针对性的治疗策略,预后效果差。在现有的烧伤感染治疗方案与最新脓毒症推荐诊疗中,使用连续血液净化与合并烧伤感染的脓毒症患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本医学中心严重烧伤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评价使用CBP技术相对于常规治疗组对严重烧伤患者的脓毒症相关死亡率影响;观察病情变化、生化指标、血液循环中几种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改变和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医学中心符合诊断及纳排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根据观察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调查、收集并分析患者基本特征资料,严重程度评分和外周循环免疫细胞计数。使用COX比例病因特异性风险模型评估所收集数据与28天生存率之间的关系。运用ROC曲线研究独立预测因子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预测价值,然后入组病人再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行CBP组和对照组。收集并分析患者治疗前(确诊脓毒症)及治疗24小时、48小时后的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变化。构建K-M生存曲线及亚组分析森林图以评估28天生存率与是否使用CBP之间的关系。结果:(1)研究共有191例符合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其中137例患者存活时间超过28天,共有71例患者进展为脓毒性休克。死亡组患者入院时病情更严重,TBSA、Ⅲ°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例数等略高于生存组(P<0.05)。而生存组在严重烧伤评分方面优于死亡组(P<0.01)。但在应用CBP方面两组差异比较统计学意义不显著(P>0.05)。(2)生存组和死亡组在循环免疫细胞计数比较中除中性粒细胞外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1天至第7天淋巴细胞计数在生存组中是逐步增加,而死亡组则是先降后升。第1天至第3天血小板计数两组都是快速下降,而在第3天后至第7天血小板计数中两组开始缓慢上升,但生存组上升速度快于死亡组(P<0.01)。而LPR和NLR的指数越高,死亡的概率越大(P<0.01)。(3)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TBSA、BI、平均动脉压、血钾、降钙素原及第7天NLR发现是严重烧伤所致脓毒症患者28天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4)对烧伤脓毒症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分析显示TBSA预测28天死亡率的AUC值为0.659(95%CI,0.576~0.744),BI为0.673(95%CI,0.584~0.762),血钾为0.597(95%CI,0.509~0.685),降钙素原为0.957(95%CI,0.927~0.986)。其中当TBSA取值为72.5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为66.11%,特异度为67.88%。(5)CBP组与常规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在TBSA、Ⅲ°烧伤面积,CBP组患者严重程度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P<0.01)。各观察指标经过CBP治疗后较前明显改善(P<0.05);同时相比于常规组,持续CBP治疗48小时后,各组观察指标除血钙外,疗效更加明显(P<0.05)。(6)两种治疗手段对于主要结局指标——28天生存率的影响不明显(P=0.341)。而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经过ROC曲线中TBSA所得截断值进行分组后的两组治疗与28天生存率差异仍未提示意义(P=0.056)。但CBP组可以明显减少脓毒症休克的发生(P<0.05)。亚组分析提示恶化至脓毒症休克时,明显影响的患者生存率(P<0.001),但CBP联合使用12项细胞因子检测后的可以提升患者生存率(P<0.05)。结论:(1)CBP是治疗严重烧伤合并脓毒症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快速改善异常指标、缓解病情恶化至脓毒症休克并缩短患者BICU住院时长。(2)CBP治疗对于大面积(>72%TBSA)特重度烧伤患者疗效更明显,但相比于未使用CBP的常规内科治疗未提升本研究患者的结局预后。(3)监测NLR、LPR可协助判断严重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检测第7天NLR是严重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4)NLR与LPR指标维持低水平患者生存率更高。使用CBP治疗可以更加迅速降低二者的高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