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莱州湾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核心用海区域,海岸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大幅增加,这势必会导致莱州湾水动力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莱州湾的沉积动力过程。因此对莱州湾水动力模式及沉积动力模式的构建及模拟可以有效地了解并掌握其变化规律,为沿岸经济发展的规划及环境保护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在阅读大量渤海及莱州湾的水动力及沉积动力等文献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收集了研究区域多年的水文资料,悬沙浓度资料,水深地形资料,应用FVCOM(3.16)建立了三维水动力,泥沙耦合数值模式。对莱州湾的潮汐、潮流场、波浪场、夏季悬沙分布和底部冲淤特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并利用现有的实测数据对建立的耦合模型进行了有效的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符合良好。通过对莱州湾水动力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出莱州湾的潮汐类型为不规则半日潮,潮流类型为规则半日潮流。莱州湾海域存在两个强流区:清水沟附近海域和叼龙嘴附近海域,最大可能潮流流速达到了1.5 m/s。以这两个强流区为中心,随距离增加,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向外逐渐减小,在湾顶达到最小值。莱州湾的欧拉余流分布:岬角左侧存在逆时针余环流,岬角右侧存在顺时针余环流,在莱州湾东岸的沿岸附近存在一不封闭的顺时针环流,即水体沿海岸从湾口向湾顶移动。通过对悬沙空间分布特征和底部冲淤结果的分析,并结合黄河口附近及莱州湾的潮流和余流特点,从整体上得到了2007年夏季黄河入海泥沙在莱州湾的输运,沉积特征:夏季丰水丰沙期,黄河挟带的沉积物进入海洋后,在潮流作用下,不能形成长距离的输运状态,绝大多数泥沙沉积在黄河口附近;未沉积的那部分泥沙随余流向南输运到莱州湾,但并没有在莱州湾沉积,而是由莱州湾中部向外海进行扩散,在这个过程中莱州湾只是黄河入海泥沙向外海扩散的一个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