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构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旨在探索非小细胞肺癌(NSCLC)胸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从而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放疗靶区的勾画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行根治性一侧全肺或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31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胸内淋巴结的分布特点、转移范围,及其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原发部位的关系。   结果:   1.31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中共清扫淋巴结1133组(共4877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患者约15.5枚淋巴结;其中有236组588枚淋巴结存在转移,分别占淋巴结总组数的20.8%和淋巴结总个数的12.1%。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中,第4、5、7、10、11组较高,而第1、2、3、6、8、9组较低。   2.鳞癌、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7%和27.0%。   3.对于腺癌,d≤3cm、3<d≤5cm和d>5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9%、35.6%和76.9%(P<0.05);对于鳞癌,d≤3cm、3<d≤5cm和d>5cm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0%、46.8%和54.8%(P>0.05)。   4.对于腺癌,高、中及低分化肿瘤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9.2%和61.9%(P<0.05);对于鳞癌,高、中及低分化肿瘤淋巴结转移率为0%、36.4%和66.0%(P<0.05)。   5.腺癌肿瘤位于左上叶、左下叶、右上叶和右下(中)叶时,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3.6%、41.4%、16.4%和19.4%;鳞癌肿瘤位于左上叶、左下叶、右上叶和右下(中)叶时,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46.4%、47.1%和51.2%。   6.左上叶肺癌7组和10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分别为20.6%和19.0%;左下叶肺癌10、7和11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分别为21.1%、19.3%和17.5%;右上叶肺癌4组和10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分别为15.7%和14.6%;右中下叶肺癌7组和10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分别为16.2%和13.3%。   7.上叶肺癌和下(中)叶肺癌跳跃性N2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9.9%和10.5%(P>0.05)。上叶肺癌和下(中)叶肺癌上纵隔跳跃性转移率分别为94.1%和25.0%,下纵隔跳跃性转移率分别为5.9%和75.0%(P<0.05)。   结论:   1.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率均有密切联系。研究发现: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腺癌;对于腺癌,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瘤的增大而增加;对于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之间无明显关系;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肺鳞癌及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均逐渐增加。   2.肺腺癌肿瘤位于左侧肺叶时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右侧肺叶,上、下叶之间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肺鳞癌肿瘤的原发部位与胸内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关系;   3.对非小细胞肺上叶癌患者进行放疗靶区勾画时,应着重关注第4、5、7、10及11组淋巴结;而对于肺下(中)叶癌患者,应着重关注第7、10及11组淋巴结。   4.肺上叶癌与肺下(中)叶癌之间,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异;肺上叶癌上纵隔跳跃性N2转移率高于下纵隔;而肺下(中)叶癌下纵隔跳跃性N2转移率高于上纵隔。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