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特征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jhyy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选取了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撂荒地作为试验样地,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特征。分别在6月、7月、8月、9月、11月于野外开展样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的工作,同时于室内测定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粒径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pH、土壤全氮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之后将土壤性状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为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且在0—1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剧烈,越到深层,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明显减弱。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贮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季节性协同。土壤水分受降水、植被根系吸收水分的深度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土壤水分活动层;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在0—300 cm 土层深度范围内,主要以砂粒为主,其次为粉粒;撂荒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同一土层土壤容重之间的差异较小。(2)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表层土壤酶活性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有减少的趋势,越到土壤深层,土壤酶活性越低。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撂荒地,刺槐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小叶杨林和刺槐林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柠条灌木林和撂荒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差异较小。(3)土壤养分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小叶杨林、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均比撂荒地多,且小叶杨林土壤有机质明显最高,垂直变化梯度较大;土壤全氮同样在土壤表层较多,越到土壤深层,土壤全氮含量越低,在7月、8月、9月土壤全氮含量略有升高的趋势,总体来看,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全氮含量的差异性较大,小叶杨林、刺槐林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撂荒地。(4)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指标间的相关性表现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相关。在四种土壤酶活性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脲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酶活性之间同样极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两者极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传统面向物联网终端设备的身份认证方案依赖于某个可信第三方,这种中心化认证方式存在着易遭受内外攻击而引发单点故障或数据被篡改等安全问题。具备去中心化、数据防篡改和可追溯等特性的区块链技术为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尽管现已有学者将区块链技术引入物联网设备身份认证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认证方案,但也存在着诸如不能抵抗伪装攻击、不具备不可否认性、只能单向认证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
参照现有研究成果,借鉴谭学纯先生的广义修辞学理论,以文本反复出现的词语“光”作为切入点,从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以及精神建构三个层面对《长恨歌》进行研究。绪论部分从四
于2015年12月—2016年1月(冬季,采暖季)和2016年3—4月(春季,非采暖季)在河南新乡采集了125个膜样本,用重量法分析了PM2.5的质量浓度,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仪(ICP-MS)分析了20
XBRL被誉为财务报告领域里的条形码,持续审计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审计相结合产物,随着XBRL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会计信息即时获取成为可能,同时也对审计师进行连续审计提供了实时财
本文建立了INS和ESGM的误差方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INS/ESGM组合系统导航过程的卡尔曼滤波器设计。仿真试验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滤波器实际可行,利用该滤波器INS/ESGM组合系统能够给出高精度的位置、姿态及
在地球表面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时,由于大气湍流的存在致使光波传输介质发生随机扰动,导致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天体图片模糊不清。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改善了地基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