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选取了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撂荒地作为试验样地,研究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特征。分别在6月、7月、8月、9月、11月于野外开展样地调查、土壤样品采集的工作,同时于室内测定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土壤粒径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pH、土壤全氮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之后将土壤性状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阐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为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物理性质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且在0—100 cm 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剧烈,越到深层,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明显减弱。四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贮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与降水的季节性协同。土壤水分受降水、植被根系吸收水分的深度范围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土壤水分活动层;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在0—300 cm 土层深度范围内,主要以砂粒为主,其次为粉粒;撂荒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四种土地利用类型同一土层土壤容重之间的差异较小。(2)土壤酶活性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规律,即表层土壤酶活性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有减少的趋势,越到土壤深层,土壤酶活性越低。小叶杨林、刺槐林、柠条灌木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撂荒地,刺槐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小叶杨林和刺槐林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柠条灌木林和撂荒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差异较小。(3)土壤养分表现为: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小叶杨林、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均比撂荒地多,且小叶杨林土壤有机质明显最高,垂直变化梯度较大;土壤全氮同样在土壤表层较多,越到土壤深层,土壤全氮含量越低,在7月、8月、9月土壤全氮含量略有升高的趋势,总体来看,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全氮含量的差异性较大,小叶杨林、刺槐林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撂荒地。(4)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指标间的相关性表现为: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相关。在四种土壤酶活性中,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与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脲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酶活性之间同样极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两者极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