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 1,HSV1)能在不同年龄组人群中引起口唇疱疹、角膜疱疹、疱疹性脑炎以及生殖器疱疹等疾病,该病毒在人群中的携带率可达50%以上。而且它能够在神经节(尤其三叉神经节)中形成潜伏感染,并在外界刺激后再激活启动新一轮增殖性感染,导致机体再次出现病理损伤,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HSV1感染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未知的问题。因此,建立合适的HSV1感染模型并形成包含临床症状、病理学现象及病原增殖特点等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对于研究HSV17感染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动物模型有豚鼠、大鼠、小鼠、家兔等。其中,小鼠因其背景清晰、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被广泛应用于实验研究。前期资料表明,BALB/c小鼠在HSV1的急性感染过程中具有感染率较高且病毒潜伏感染后不易复发的特点,常被用作建模动物。但众多关于HSV1感染小鼠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毒株和感染途径各异,小鼠种类也有差别,在相应的对比分析中常常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资料,着重探讨了 BALB/c小鼠模型在不同条件下感染HSV1后的临床表现、病理现象及组织器官中的病毒分布特性,对不同毒株在不同条件下的感染情况做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并因此得到了相应的系统化的数据,这些结果不但对理解HSV1感染后的临床、病理、病原学过程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为形成一个应用该品系小鼠评价HSV1实验性疫苗的参考指标体系提供有应用意义的相关数据。一般意义上讲,在病毒感染过程中,不同毒株和不同攻毒途径对小鼠产生的免疫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的小鼠品系具有不同的MHC遗传背景,使得其对病毒的易感性也可能存在差异。在综合考虑毒株、感染途径、小鼠品系等因素的前提下,本研究利用HSV1 17+和McKrae毒株,经滴鼻和角膜途径感染不同周龄的BALB/c小鼠,建立急性感染模式;经皮下和足垫途径感染不同周龄的BALB/c小鼠,建立慢性感染模式。并比较分析各组动物感染后其临床症状、病理学现象和病原学分布情况的变化。为今后实验室中关于HSV1感染小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进行差异性比较的相关数据。实验小鼠的临床、病理学、病原学指标的观察结果表明:虽然小鼠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倒毛、弓背,但在不同条件下感染不同毒株的动物其体重和死亡率指标存在差异;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证实神经组织(脑、脊髓、三叉)内病毒载量的增殖趋势不同;病理学检查提示急性感染组仅脑组织中出现明显病理损伤,慢性感染组仅三叉神经中表现病理损伤。而慢性感染组动物的三叉神经组织,虽未检测到具有指标意义的LAT转录本(Latency associated transcript,LAT),但是其组织块与Vero细胞共培养却可导致细胞出现感染性病变。本研究提示我们,HSV1不同毒株经不同攻毒途径感染小鼠后,小鼠在体重、死亡率、毒株在机体内的复制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基于不同感染模式的相关研究,其观察指标侧重点应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