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wu9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6至19世纪的四百年中,大量非洲移民作为奴隶进入美国,他们所负载的非洲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形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冲突与融合。莫里森的《宠儿》作为这种异质文化接触的产物和表征,作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黑人文化在美国现代流变的生动写照,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内涵与文学理论价值。本文选取《宠儿》进行文化阐释与诗学阐释相结合的整体观照。对《宠儿》所蕴藏的文化价值与诗学价值研究计划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宠儿》生成与文化渊源”从宏观上追溯以《宠儿》为代表的美国黑人文学的生成及其文化源流;第二章“身份变移与文化变迁”通过纵向比较几部典型的黑人文学作品来具体阐明《宠儿》对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超越性;第三章“《宠儿》主题与文化母题”具体论述这部小说在主题(模式与内涵)上所显示出的与非洲文化母题内在的联结以及在美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生成机制;第四章“《宠儿》技巧与文化融合”通过分析《宠儿》在结构模式、叙述视角、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技巧,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符码。这四个方面紧扣《宠儿》文本,系统全面地阐释了这部小说文学之普遍性的“诗学”内涵以及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其他文献
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一个很少被关注的课题,现有的少量的关于成人形象的论述,也主要集中于儿童小说领域。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中最突显其特质的文体,同时作为在整个文学体系中最
《战国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典籍,是研究战国时期策士们言行的重要资料。然而,在阅读《战国策》时,由于“而”的大量存在,使得人们对谋臣、策士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离婚》和《围城》被称之为现代幽默讽刺文学的两座高峰,本文分别从文章主题、表现手法、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首先,在文章主题上,通过刻画以老李和方鸿渐为
个人化写作作为九十年代小说创作多元化中的一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由于它距离现时太近,所以文学评论家们还无法给以理论上的最终评判,只有一些感悟
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文坛出现了一批以官场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借助电影、电视媒体的放大作用,在全社会激起了巨大的反响,也引起了社会各阶层普遍、强烈的关注。 理论界对这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