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豆是我国目前受市场冲击较大的大宗农作物之一。随着对大豆进口的放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国产大豆数量仅占我国大豆消费总量的1/3,自给率很低,但我国种植大豆农民有4200万。大豆产业的定价权已经完全掌握在国外大豆供给商的手里。保护我国的大豆产业也是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饲料安全、油料安全以及广大种豆农户的利益。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省内许多农民都以种植大豆为主要收入来源。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1949-2006年的灾害数据,以及典型县嫩江、海伦1984-2006年的灾害数据,将数据与我国的五年规划时间相对应,得出不同时期发生的主要灾害种类、灾害的严重程度以及演变规律。并运用全国(1949-2007年)、黑龙江省(1949-2007年)和克山(1949-2005)、海伦(1949-2006年)、嫩江(1978-2006年)大豆单产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大豆单产进行了趋势回归,提出了黑龙江省大豆自然风险评价的指标:平年、丰年、欠年,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期望产量的模型,对黑龙江省历史上不同时期实际产量与期望产量之间的差距进行了描述,估计了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1.黑龙江大豆的主要自然风险是干旱和洪涝交替研究发现黑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和洪涝,且二者呈现交替出现的规律;土壤中病虫害由于大豆的连作日益严重,成为大豆单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低温冷害和风雹发生的概率很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嫩江县具有自身的灾害特征:洪涝灾害是导致当地粮食绝收的首要因素;干旱和低温冷害在导致当地农业受灾和成灾的因素中仅次于洪涝灾害;风暴和病虫害对嫩江县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海伦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风雹的影响也较大。2.自然风险造成黑龙江省大豆总减产8%,县际间大豆损失量存在较大差异黑龙江省1949年至2007年因灾减产量占实际产量的8.18%。黑龙江省大豆损失量存在波动性,“十五”时期是“七五”时期以来大豆减产最严重的阶段,“十一五”初期大豆减产比较严重。县域间大豆损失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克山县减产幅度均小于5%;海伦市大豆减产量占实际产量的比例,平均达到18.01%;嫩江大豆减产量占实际产量的比例,从1978年至2006年平均达到13.8%。3.大豆生产规模较大,土壤中病虫害日益严重使大豆产量下降很多基于2007年8月对黑龙江省海伦、克山、嫩江三个典型县种豆农户的问卷调研数据,统计得出黑龙江省农户大豆生产的实际情况。黑龙江省农民种植大豆具有人均土地规模较大、劳动力年龄结构较年轻、大豆种植习惯较好、机械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同时又存在着土地缺少轮作、种豆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缺少面对风险的自我保护意识、种豆农民对土地经营不够、农户各家“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几方面问题。4.建立大豆自然风险的过程管理机制主要分为风险形成前、风险形成过程中、风险损失后管理三个阶段并包括穿插于整个过程中的综合管理。风险形成前主要是加大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促进黑龙江省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国家加大对大型农机具的政策补贴;做好灾害可能发生的物资储备,开展农业自然灾害救助知识的宣传;制定应急响应工作机制等几方面。风险形成过程中需要建立单产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制度和信息传播机制;建立多学科平台的风险监测体系。风险损失后农业部门协助保险公司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正确评估,准确核查;落实措施,减少损失;及时进行灾后评估,修订完善不同类型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确定防御重点等。综合管理主要是加大对大豆生产的金融支持;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效益;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并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解决大豆种植中存在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