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FA技术林地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分析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p0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从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角度评价不同植被的生态恢复效应,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选择天然次生林及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等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表层(0-10cm) 10-20ccm 20-40cm 及 40-60cm土层的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和分布有很大差异,共测得共同的PLFA27种。微生物PLFA总含量天然次生林>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土壤磷脂脂肪酸百分比分布统一,16:0(细菌)和18:1ω9c、18:1ω9t(真菌)三种PLFA在4种植被土壤含量最高。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菌群差异明显:细菌PLFA含量在4个样地中的差异显著,且与PLFA总含量表现一致,为天然次生林>刺槐林>油松林>荒草地;而真菌PLFA与细菌PLFA含量变化明显不同,油松林和刺槐林真菌PLFA含量接近,而与天然次生林和荒草地有明显差异,2种人工林中真菌的比例与荒草地相比明显降低;革兰氏阳性菌(G+)与革兰氏阴性菌(G-)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2)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在不同植被均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含量呈下降趋势,土壤表层和10-20cm土层集中了70%以上的土壤微生物,20cm以下土壤微生物含量趋于稳定,天然次生林20cm以下土壤微生物含量下降最缓慢。(3)不同植被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显著差异,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群落最为丰富,均匀程度更大,刺槐林与其相似;荒草地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指标最低,与3种林地土壤相比差异明显。(4)土壤养分因子与土壤细菌、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和细菌/真菌(B/F)的相关系数不同土壤层间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结果对于评价不同植被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其他文献
在华夏九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他留下了无数足迹、浅唱低吟、浩气华章——在春风拂面的西子湖畔,在月朗星稀的长江之滨,在天涯海角的蛮荒孤岛……至今,人们在他曾经盘桓、驻足停留的这些山河故地一遍遍地探觅寻访他的踪迹,只为觅得一份心灵诗意的共鸣。从小就读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山色空濛雨亦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积月累,便初识诗趣,渐获美感。朗朗上口间,这些诗句便将诗人的智慧光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