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它广泛涉及到各地区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耕地保护与食物安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对今后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浦口区(原江浦县)位于南京市郊长江以北的西南角,地处长江、滁河两岸,西、北面与安徽省交界,是江苏省联系皖、鄂、豫等的重要通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类型、数量、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协调发展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寻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道路,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轨迹与过程清晰地认识,从而找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土地资源规划、利用的建议。为此,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1988、2000和2006年)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模型分析方法与数理统计方法,对浦口区的土地利用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找到影响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所得结论如下:研究区以林地、旱田和水田为主要利用类型。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和水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的态势,三个时期的林地面积分别为:342.23km~2、274.24和262.85km~2,水田面积分别为:141.9 km~2、136.24km~2和135.18km~2。道路、湖泊、工矿及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平均年增长率分别是3.34%、4.07%和0.09%。河流和居民点在1988-2000年和2000-2006年分别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并且从1988-2006年的综合变化来看,呈现总体增加的态势,旱田和滩涂1988-2000年和2000-2006年分别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三个时期中,旱田在在总的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6.98%、33.08%和28.07%,滩涂在这三个时期中其面积占解译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71%、0.87%和0.42%。2000年的时候两者所占比例都是最高的。基于宏观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政策体制转变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过程是浦口区及其城乡过渡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基于区域尺度的驱动因素分析,浦口区及其城乡过渡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受到了由内向外(从城市到乡村)和由外向内(从乡村到城市)两种作用力的共同推动。在局部尺度上,区位因素即主要用地类型对交通、地形、距中心城市的远近等因素的适宜性水平,制约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方向。采用灰色系统动态模型对研究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覆被趋势进行模拟,得到农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预测方程,未来研究区的耕地和林地面积仍然会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耕地减少的幅度已经相当有限;而建设用地和居民点则呈现增加的趋势,增加的幅度将会有所下降。同时,提出几点建议,为该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如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