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Web2.0时代,互联网将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紧密连接在一起,各领域的个体无论是进行商业往来、社会交往以及发布信息的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各类互联网社交软件来实现,但并非所有应用软件都要求实名身份认证或进行实名表达,网络匿名及网络匿名表达行为在网络空间仍占主导。在中国,一些大型的的互联网应用软件目前采用的基本上为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的身份管理规定,匿名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它利弊交融,利在于人们在网络空间自由分享各自的信息与生活经历、认识其他领域的个体、足不出户也能见识不一样的人文风情,这一切均打破了传统信息分享和社会交往的时间与空间界限;弊在于正因为我们在网络空间发布的个人信息可以无界限的被他人所查看,这对于个人隐私会造成极大的威胁。为此,已有学者就网络匿名与实名、网络空间个人隐私保护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网络实名制是否能够规制网络言论以期减少网络暴力,网络匿名表达是否能保护个人隐私以期实现言论自由,这些问题均需进一步进行探讨。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不同领域的个体作为调查样本,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了解当前不同领域的个体对于网络匿名表达的看法、个人隐私保护的现状,同时对比个体在微信与微博上表露信息的差异,深入研究网络匿名表达与个人隐私表露之间的关系,寻找中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的初步实现方式。结果表明,个体进行网络匿名表达期间的最主要感知为安全感,网络匿名表达的场景对于个人隐私表露程度具有差异性影响,网络匿名表达的主观感知会影响个体隐私表露行为,个体隐私表露行为会负向影响个体对当前隐私保护状况的主观判断。大部分个体认为中国当前网络隐私保护法律上存在缺陷,因而从国家法规和个体双方面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对于提升民众的隐私安全感和维持社会稳定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