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工矿企业的出现,大量富含重金属的废水排入河流、湖泊水体,并在水下沉积富集造成底泥重金属污染,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难度大,是水域重金属重要的内源污染之一。底泥重金属水生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生长对底泥中重金属进行吸收、转移或者固定,去除底泥重金属或减低其活性,从而降低重金属的环境生态风险。植物修复技术具有廉价、安全及景观美学的优点,正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河道及湖泊的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然而,目前植物修复不仅要考虑植物本身对污染的吸收及耐受性,同时存在利用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促进植物的修复效率,其中如何利用改良剂提高植物对污染的修复效率就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试验针对改良剂如何提高植物对污染底泥的修复效率进行研究,选用腐殖酸(HAC)与羟基磷灰石(HAP)作为改良剂,按照质量比制备成HAP(1%、3%、5%)和HAC(1‰、 3‰、5%o)的不同底泥,将水薄荷、孔雀草、香蒲以及鸢尾盆栽于不同配比的底泥环境中,分析改良剂条件下,四种植物对底泥中Cd、Cu、Pb、Ni污染状况的修复情况。其中,在盆栽试验中,水薄荷富集Cd、Cu、Pb、Ni的最佳条件为HAC(5‰),其对于Cd的修复效率改善最高,较空白样提高了14.72%;改良剂对香蒲富集Cu、Pb能力的改善较低,但HAC(3‰)对于香蒲富集Cd、Ni能力的改善较高,分别提高了6.72%和5.02%;HAC(3‰)与HAP(5%)条件均对孔雀草富集Cd的能力产生较大提高,分别提高了9.53%和10.71%,HAP(5%)条件下孔雀草对于Pb的富集较空白样提高了5.20%,HAC(1‰)条件下孔雀草对于Cu的富集提高了8.15%;HAC(3‰)与HAP(3%)条件下鸢尾对于Cd富集能力的改善效率最高,分别提高了10.59%和5.10%。通过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试验中未种植植物的底泥进行提取,分析其重金属形态的变化,发现腐殖酸与羟基磷灰石的添加均能改变某些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其中,随着腐殖酸的添加,在HAC(5‰)条件下,可利用态Cd的比重降到最低为28.08%,残渣态及潜在可利用态Cd的比重最高,分别由5.60%、49.66%提高到15.55%和56.37%。残渣态及可利用态Pb在HAC(5‰)条件下,由54.28%和22.28%降到48.11%和14.86%,最终导致潜在可利用态Pb的比重升至37.03%。残渣态Cu的比重在HAC(5‰)条件下最低,由46.18%降到32.30%,潜在可利用态及可利用态Cu的比重则均表现为上升,其中HAC(1‰)条件下可利用态Cu比重最高为14.2%,HAC(5‰)条件下潜在可利用态Cu比重最高为56.42%。残渣态及可利用态Ni的比重变化不大,只是潜在可利用态之间相互转化,其中碳酸盐结合态Ni比重降低,铁锰及有机结合态的比重上升;羟基磷灰石的添加,在HAP(5%)条件下,可利用态Cd由45.08%降为最低22.50%,潜在可利用态及残渣态Cd的比重由49.66%和5.26%上升到最大值59.58%和17.92%。可利用态Pb在HAP(5%)条件下由22.80%降到11.20%,残渣态Pb由54.28%提高到61.04%,潜在可利用态Pb的比重变化不大。残渣态及潜在可利用态Cu的比重在HAP(5%)条件下分别由46.18%和43.36%上升到最大值49.28%和47.69%,可利用态Cu的比重降为最小值3.03%。在HAP(5%)条件下,残渣态Ni的比重变化不大,可利用态Ni的比重降为最小值1.37%,潜在可利用态的比重由46.58%提高到最大值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