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大力发展容纳绝大多数农村人口,又具备一定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的县域经济,就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最为现实的切入点。河北作为农业大省,已经将县域经济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撑”之一,并制定了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但是,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较弱,面临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对各个县(市)经济竞争力进行精确评价,为提升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对于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界定是,在各种物质财富和软环境支撑下,县域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在同等条件下,能够比竞争对手更能抵制各种不利影响、吸引和利用各类经济资源,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比较分析。按照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结合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并借鉴相关评价模型,本文设计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6个分量竞争力的33项指标构成,涉及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能够综合反映各个县(市)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大小。使用主成分完成的综合评价说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要高度重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努力增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储蓄存款余额和财政收入。同时,还要精简财政供养人员,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从各分量竞争力角度来看,居民和政府机构的消费水平、县域范围内的自然和区位优势,以及产出规模和效率,对于竞争力的提升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县域经济发展与“三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农业发展条件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最小;对于竞争力前后30个县域的分析显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最为直接的表现是产出能力的提高,农业竞争力对于提升“强县”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相对较低,但却是弱县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首要支撑;从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划两个角度的分析,说明河北省县域经济主要特点包括县域之间经济竞争力的差异性较大,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县”呈现块状积聚,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农业仍然是“弱县”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首要支撑,京津大都市对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扩散效应与吸附效应并存。提升河北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必须坚持共同发展、区域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巩固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提升全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主要包括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重点投资或培育新形成的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促进县域经济的区域化协调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力度,建设县域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利用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和优化资源型县域产业结构,促进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港口带动和加强沿海与内陆县域之间的协调联动,在沿海强省建设中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本文力图结合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对河北省县域经济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与研究评价,从而跳出了“以经济论经济”的传统思维,实现了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在综合分析各地主要自然资源和区位特点的基础上,将全省县域划分成12个自然类型区进行评价,突破了按行政区划研究县域经济的传统思维,实现了分析角度上的创新;提出了河北省县域经济应该坚持区域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对于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区域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