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被顾城认为是艺术的起源,也是他赖以生存和创作的重要支撑,顾城在诗歌领域的建树也源自于他对“精神自我”的独特感悟和理解。顾城是中国当代诗坛上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一方面发挥自己的才华与智慧构建属于自己的诗歌理想,另一方面又在现实中身体力行地践行自己的诗歌理想,因此,在他身上总是纠缠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创作的精神历程可以看做是理想与现实此消彼长的一个曲线,他的诗歌创作心理也总是随着现实生活环境、时代背景、文化语境的改变而改变:在农村生活时期,他的诗歌所歌咏的对象是花、鸟、虫、鱼等自然意象,童话色彩浓厚,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和解放;回到城市之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巨大的生存压力,顾城的创作便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一时期他把诗歌当做自己生存的支点,在诗歌里寻求梦寐以求的“理想天国”。这个时期他开始了“逃离现实”之旅,首先是逃到了自己的诗歌里面,也就是精神上的逃离;随着社会环境、文化语境的变化,顾城偏离了主流文化的轨道,独树一帜,在逆境中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想:最后在现实环境的逼迫下,顾城开始了行为上的逃离,在激流岛隐居,直到生命的终点。顾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呈现出了不同的精神个体,即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无目的的我,这样一个多侧面的“精神自我”是顾城不同生活阶段的真实的心理写照。本论文拟结合顾城的诗歌和他的长篇小说《英儿》对他创作的精神自我加以综合论述,论文除去引言和结语,共分为四章,分别对自然的我、文化的我、反文化的我、无目的的我四个阶段的创作特征和创作心理进行剖析和阐述,以期重新反思顾城的人生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