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我国由于农村住房抗震性能不足,中小地震导致农村住房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减少地震造成的此类损失,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主要通过提供政策补贴激励以及工程措施(提供抗震图纸、修建圈梁构造柱、农村工匠培训),促进农村居民修建自建房屋时采取抗震施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农村住房抗震的工程问题研究,也涉及抗震技术宣传、政策效应和农村居民的备灾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由于农村住房抗震性能不足,中小地震导致农村住房倒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减少地震造成的此类损失,2004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主要通过提供政策补贴激励以及工程措施(提供抗震图纸、修建圈梁构造柱、农村工匠培训),促进农村居民修建自建房屋时采取抗震施工。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涉及农村住房抗震的工程问题研究,也涉及抗震技术宣传、政策效应和农村居民的备灾行为等。本研究使用甘肃省平凉市1169个农户、云南省玉溪市1501个农户的面访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和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了农村家庭的抗震施工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数据分析表明:第一,政府住房补贴促进了农村居民在修建新住房时采取抗震施工行为。第二,居民对农居工程相关政策补贴越了解,越可能采取抗震施工行为。第三,经济条件越好的家庭越容易采取抗震施工行为。但是,房屋结构越不抗震、房屋的房龄越大的农户,都不太可能采取抗震施工行为。第四,程度不同的地震经历对农村居民是否采取抗震施工行为影响不同。程度较轻的有感地震经历不会促进抗震施工行为,而程度较重的自有住房破坏经历,即住房曾遭受地震损毁,会明显促进农户的抗震施工行为。分析结果显示,该政策有延续的必要,建议地方政府加强相关政策宣传,促进基于地方知识的家庭减灾知识宣传、发布适应地方特色的抗震住房设计图、注重自建房抗震设防监督,并对农村工匠进行更多的抗震技术培训,考虑为农村收入较低家庭提供保障性住房。
其他文献
地磁场作为地球的固有物理特性,隐含着地球内部和外部空间中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地磁场中包含的地磁总场、地磁分量、磁倾角、磁偏角和地磁梯度等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地球深部乃至地球内核中因压力、温度、物质运动等变化所体现的物理过程,也是航空、航天、航海等方面天然的坐标系。因此,无论是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生产生活领域,对地磁场的研究都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环境的探测的进行,海洋地磁场的重要
地震电离层现象是地震孕育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物理或化学过程在电离层中的响应。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被不断地报道,引起越来越多关注,被认为是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的比较有前景且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卫星,实现了在卫星高度上的电离层原位测量,开展了大量地震电离层现象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地震的复杂特性,电离层的高动态变化,观测
上地幔尤其是地幔过渡带和岩石圈速度结构的研究对探测地幔温度、化学组分、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破坏等相关动力学问题意义重大。华南块体由扬子克拉通和华夏地块两个微陆块在新元古代晚期碰撞拼合而成,经历过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是研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最佳场所。而青藏高原则是研究陆一陆碰撞的野外实验室,自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吸收了至少1700km的南北向缩短量,其隆升机制和变形过程是重
地震震源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断层几何形态的复杂性、断层面上滑动分布的复杂性、地震能量随时间变化的复杂性以及断层错动方式的复杂性,等等。根据矩张量描述的位移表示定理,地震震源的复杂性可以用震源体内部的离散点源的矩张量分布描述,而每个点源的矩张量也可以有彼此独立的震源时间函数。然而,有限的观测数据并不允许本研究同时反演这样一个震源的所有参数。因此,有限断层反演受限于一个或几个平面断层上滑动量和滑
地震动非平稳特性对结构/土层地震响应均有显著的影响。由于已有的研究未能实现对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的近似定量控制,因此无法定量考察地震动特性参数对结构/土层响应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地震动特性研究成果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结合场地条件、结构特点等确定合理的地震动非平稳参数,本文首先构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随机地震动模型描述地震动非平稳特性;然后,基于随机地震动模型构建了能够匹配多目标的地
局部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是地震学和工程学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科学研究工作的热点话题。从1940年加利福尼亚州出色地记录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强震动以来,相关工作陆续开展。根据实际观测和震害调查,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圆弧形凹陷与圆弧形沉积盆地,选取破坏性较强的SH波为入射波。目前,地震波散射问题的解析解,一般在频域内给出,且适用的频带较窄,不能获取可靠的瞬态反应解析解。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推导了圆弧形
川滇地区位于多板块汇聚的区域,深大断裂发育,属于南北地震带的南段,是中国大陆强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记录了大陆碰撞和俯冲的远场效应,是青藏高原东部挤出的关键地区。其独特的地学特征受到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尽管这些工作对该地区的动力学过程和深部结构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分析,但是,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东流的通道及其规模和方向并不清楚,地震活动的诱发机制并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参数是描述地壳结构与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此外,可靠的地壳厚度不仅可用于地壳演化与地球动力学分析、重力补偿与模拟,也可为地震波成像研究中的地壳校正提供重要的基础约束。论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接收函数、面波频散和重力数据联合约束地壳厚度、Vp/Vs和平均P波速度的改进方法。首先,基于两种地壳模型对改进后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的估计精度,还能对地壳
重力测量对研究地球动力学、地球内部精细结构、资源探测等领域有重要意义。目前观测结果表明,重力观测数据的环境扰动影响分析在研究重力测量数据中必不可少。本文基于i Grav-012超导重力仪2016、2018、2019和2020年每年6月-10月数据,针对地震、台风、次重力波三类大尺度扰动源,提取超导重力观测数据中对应的扰动信号并开展时频特征分析,为重力测量数据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六面体网格适用于谱元法,且在计算精度及存储空间等方面相对于其他体网格具有显著优势,利用规则六面体单元对起伏界面地形进行网格剖分时,在界面起伏较大处因单元无法贴合界面而常常选择用阶梯状网格近似描绘起伏界面,而这种阶梯状网格在数值模拟时通常会产生散射。为消除阶梯状网格对起伏界面地震动模拟计算的影响,本文旨在寻找一种适合谱元法的六面体单元网格剖分方式,使得:网格尽可能保持均匀且剖分尽可能贴合起伏界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