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的宪法回应——基于现代性的视域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i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宪治国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宪法作为承载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资源将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扮演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治国理政是一个古典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现代性主题。现代性作为一种时间维度和历史一价值范畴,发轫于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从形态上来看,现代性表征为人类有‘史’以来在社会的政治一经济制度、知识理念体系和个体一群体心性结构及其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发生的全方位秩序转型,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的地域性关联中“脱域”出来后形成的一种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上的理性化的公共文化精神、社会发展模式和制度载体。现代性的动力或本质就是一个“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即当今世界政治文化领域兴起的承认政治,它内在的逻辑和历史就是一段被奴役者和被压迫者争取独立和被承认为自由和平等主体的历史,这一过程最终导向的秩序就是立宪政治。因此,宪法的诞生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毫无疑问遵循着这样一种逻辑:只有立宪政治才能肩负起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大使命,由非立宪政治向立宪政治的转变是人类谋求政治生活的重大改善,进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最根本的制度途径。民主立宪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基本人权的确立和保障,对国家权力的重新合理安排以确保其正义化运作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的。对于当代中国而言,作为继工业、农业、国防、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在现代性对于当代中国还是一项未竟事业而言,无疑承载了融合现代性的艰巨使命,即从侧重于经济绩效优先的发展型国家治理逻辑向侧重于社会公正价值诉求的和谐型国家治理逻辑转变,从以政党主导的组织化调控为核心的单一治理模式向以政党、新兴社会组织与市场组织合作共治的制度化调控为主的综合治理模式转型。
  当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宪法作出有效的回应。从宪法产生的逻辑前提来看,历史上人类宪法有很多类型,但只有真正以保障人权、限制公权为目的民主立宪,才是真正体现现代性精神的文明、进步型宪法。从立宪政治的发展来看,宪法确立之后,只有不断通过自我的调整、变革、完善才能顺应政治文明的进步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近代中国以来一百多年的立宪发展史证明,只有真正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根本大法作用,才能塑造国家认同。当然,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法秩序,宪法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和治国理政重要的制度性资源,如何从文本走向现实,实现观念宪法、文本宪法和现实宪法之间的协调与和谐,从而构造起一个优良的现代宪法秩序是宪法得以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对此,应做系统分析,需要对国家治理的现代性理论,现代性视野中国家治理的困境与变革的出路,宪法的现代性流变与国家治理的宪法资源,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宪法秩序的价值协调问题以及中国既有的制度和思想资源对构造宪法秩序的启发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需要探讨国家治理的现代性理论问题。首先,通过分析现代性的含义和探索西方现代性理论的沿革为参照系,以明确中国向现代性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存在的基本条件和中国当代国家治理中出现的复杂现代性问题;其次,探索国家治理的现代性解释进路和宪法之于国家共同体的现代性建构意义从而证成在现代性视域中研究宪法回应国家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其次,需要探索现代性视野中国家治理的困境与变革的思路问题。首先以现代性为分析视角探索转型中国国家治理困境及其根源,在得出制度认同的完善是克服困境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后,重点分析制度认同的价值内涵与表现形态以及制度认同之于宪法回应的宏观面向问题。
  再次,需要分析国家治理的宪法基础及其流变问题。首先从宪法观念的起源与西方宪法的现代性流变为视角,分析现代立宪主义的演进史。重点从个人权利本位的近现代自由主义宪法观在当代所遇到的困境出发,探索迈向文化共融的当代立宪主义对后发国家立宪和行宪的启发;其次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宪制运动的历史发展分析,得出中国宪法理论虽然源自西方,但却有其自身独特之处,需要进行深入反思以明确中国宪法之于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最后深入分析国家治理民主功能的演变与宪法回应的趋向。设计民主是现代宪法的基本功能,现代国家治理本质上就是民主治理。随着代议制民主合法性承诺的失衡和民主公共性功能的兴起,宪法的发展将越来越重视相互尊重的规制功能,这将为国家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资源。
  最后,就是结合上述的分析结果探索国家治理现代化与现代宪法秩序的实现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依宪治国的提出表明未来中国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在于现代宪法秩序的实现。首先探讨国家治理与宪法秩序的价值协调问题。从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家与公民关系的分析进路出发,得出建立良好而持久的国家与公民关系是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取向的关键线索后,进一步分析中国现行宪法的隐含的价值冲突问题,即人权保障与权力维护、传统性与现代性、普适性与民族性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明确中国实现现代宪法秩序的困境和难题;其次分析中国走向宪法秩序的实现途径。通过确立以基本人权为核心的宪法价值,强化国家机关的人权保障义务,健全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制度,从中国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与现代宪法秩序的契合中中汲取思想启发的方式来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构造起一个优良的现代宪法秩序,从而确保宪法在现代性的视域中能够有效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要求。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中国再保险业的发展历史不长,目前既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供给不足、市场不完善、人才匮乏等问题.同时,中国的再保险监管在保险监管中属比较薄弱的一环,对商业分保的监管薄弱,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再保险监管的理论,总结各国再保险监管经验,并结合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现状,对中国再保险监管提出切实可行的监管对策.再保险人的偿付能
期刊
期刊
我国《民法总则》于2017年3月15日正式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生效。至此,我国自2002年12月全国人大法工委正式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以来,历时14年有余终于完成了阶段性成果。随着《民法总则》的通过,围绕民法典编纂与商法关系的争论也逐渐趋于明朗,对于意在继续完善民商合一私法体制的当下中国法学界而言,商事制度如何回归民事基本法主体体系始终是民法典编纂仍需面临问题。  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
学位
期刊
人民警察法规定了许多即时实施的警察职权行为,比如盘查、保护性约束措施、强行驱散、强行带离现场、强制检测、使用警械和武器、扣押、查封以及在突发事件中对通信、水、电、气、热等社会资源的控制等。这些警察职权行为实际上属于同一类警察行为,即警察管制。因为,上述警察职权行为虽然在形式上比较零碎,或属于警察机关对公民人身自由进行的暂时性限制,或属于警察机关对公民财物实施的暂时性控制,或属于警察机关对特定物品、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