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的影响,并对针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机理进行初探。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针刺选穴:迎香(双侧)、印堂、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为主穴,辅以随证配穴。用30号1寸毫针针刺双迎香,针尖朝向鼻根部,印堂用1寸毫针针刺,针尖朝下,得气后平补平泻,针感要传达至鼻腔中:合谷和足三里用1.5寸毫针直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补法。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捻针一次。留针期间以艾条重灸迎香,以及印堂—上星—百会处,灸至患者前头部温热,局部皮肤潮红为度;足三里穴采用温针灸(每穴每次灸1壮),艾条长约1cm。针灸一周3次,15次一疗程。在接受治疗前一天及疗程结束后一天分别进行以下项目的观察:①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评分;②鼻粘膜观察:采用鼻窥镜观察患者下鼻甲粘膜颜色、肿胀情况,中鼻甲粘膜可见度,鼻中隔有无偏曲,有无息肉形成或息肉样变等;③采用ELISA法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进行测定。 结果: 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为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和鼻粘膜苍白水肿。 2.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喷嚏、流涕、鼻塞、鼻痒及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极显著性降低(P<0.001)。 3.治疗后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总评分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降低(P<0.001)。 4.临床疗效:治疗一个疗程后的统计结果显示其显效率为86.67%,有效率为10%,总有效率为96.67%。 5.鼻粘膜观察:经鼻窥镜观察见患者的下鼻甲粘膜颜色多呈苍白、淡白、灰白或淡紫色,下鼻甲多肿胀,鼻腔内多留有水样分泌物。治疗后鼻粘膜肿胀程度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 6.血清白细胞介素—4: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4较治疗前有显著性降低 (P<0 .01)。 结论: 1.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为喷嚏、鼻塞、鼻痒、流清涕及鼻粘膜苍白水肿,针灸对其主要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2.针灸可通过减少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一4的含量,以降低IgE的合成,从而达到治疗以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目的,提示这可能是针灸能取得长期疗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3.针灸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局部和整体的调整作用来完成的。 4.因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特应性素质是难以改善的,故给患者制定可行的自我保健措施是取得稳定疗效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