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方面,我国经过不断探索,创造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对口支援”形式。所谓对口支援是指由政府启动,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有关机构和学校之间建立稳定的伙伴关系,引进发达地区的物质和智力资源,促进不发达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一种援助形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面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实施教育对口支援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和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对口支援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萌芽,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教育对口支援更为政府所倚重,并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这些政策的研究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教育对口支援更加广泛地开展,让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论文选择云南省勐海县为个案,首先分析了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背景及其意义,论述了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历史过程,从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来介绍政策的主要内容。接着分析了勐海县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对支援学校、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调查,了解了支教的教学和管理人员的选派、工作情况、管理、待遇、培训,教育硬件方面的支援等各方面的具体实施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勐海县已开展了五个层次的对口支援,包括:沪滇对口支援、高校对口支援基础教育、州直属学校的支援、县直属学校的支援以及县域内乡镇之间的对口支援,在各个层次的支援中,实施的情况各有特点。同时,对口支援中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对口支援落实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够突出;援助资金的监管和学校项目建设的监督不够规范化;“任务式”的单方面支教,合作共赢意识不强;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激励机制;支教形式缺乏多样化;支教教师缺少权益保护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探究了其原因,主要表现为政策质量、政策资源以及政策环境三个因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完善政策内容本身,使其逐步达到科学化、合理化,主要从政策目标、受援学校选择的标准、教师的选拔程序、保障教师权益等方面规范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施,因此,应该健全教师流动制度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