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的定义最早见于科勒在20世纪50年代编著的《会计词典》中,之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定义,形成了公允价值的雏形,随着公允价值运用的发展和扩大,对于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后果争议和讨论一直非常激烈,而这种争议在2007年8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达到了顶峰,代表不同利益的相关者围绕公允价值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论,争论的焦点则是公允价值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其产生的后果是否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金融界和监管部门的代表们认为,公允价值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效应,助长了金融系统的泡沫,直接导致了这次百年难得一见的金融危机,而投资者和证券从业者们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及时的了解企业金融资产的真实状况,增强金融系统的弹性,公允价值的运用本身不仅不具有顺周期效应,并非是金融风险的来源,相反还有助于推动金融系统的积极发展。 这一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问题,将公允价值会计推到争论的风口浪尖,验证其是否具有顺周期效应,力图消除或缓解其顺周期效应,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包括如何在市场不活跃条件下运用公允价值、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如何确定及信息披露等核心问题也成为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变革方向。正值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进一步趋同的背景下,《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由财政部正式发布,自2014年7月1日执行。39号准则的颁布,使得以前分散在各个准则中的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准则也是第一次单独将计量属性列为一号准则,说明公允价值问题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以及会计准则制定者力图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争议的尝试。 正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本文在其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试图通过文献回顾、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来剖析公允价值顺周期效应,主要以公允价值运用较为广泛的上市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对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及其顺周期效应的传导机制进行梳理,然后通过对我国上市银行经验数据的分析和验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银行系统内的公允价值具有顺周期效应,同时还发现39号准则的执行两年来未明显改善公允价值的顺周期效应,最后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及缓解其顺周期效应、以及会计准则的发展变革方向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