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播媒介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从戊戌维新变法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报纸杂志的迅速发展,为具有变革意识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相对开放、包容,且可以自由言说的公共空间里,知识分子以话语交流的形式“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他们对人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思考,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报纸副刊正是在这一转型时期孕育成型并发展成熟的,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不仅拓宽了公共空间的界限,而且承担了现代知识分子开展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的使命,其中影响最大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被誉为五四“四大副刊”。 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与晚清以来传统的官方报纸有显著的差异,它们不再是朝廷法令或官场消息的传达工具,而是官场以外的一种“社会”声音的表达。“四大副刊”采取开放式的编辑形态,在现代知识分子建构自由民主、理性包容的公共空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于“四大副刊”这个公共的话语空间,知识分子通过自由的话语交流来讨论公共事务,从事思想启蒙、文化建设与政治监督等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本文以“四大副刊”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的缘起、研究范围、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方法作出阐释。 第一章以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为线索,梳理晚清至民初以报纸杂志为媒介的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报业发展往往与社会的变革休戚与共,报刊杂志的出现与新知识分子的产生,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分析五四时期以“四大副刊”为媒介的知识分子话语空间的形成背景。副刊最初是报纸的编辑用来作为填补新闻不足的补充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成了报纸副刊的历史性转变。“四大副刊”一改传统副刊的消闲性质,成为配合《新青年》等杂志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最得力的传播媒介。 第三章从“四大副刊”的编辑取向、栏目设计、作者群体三个方面,分析“四大副刊”话语空间的特征和运作模式。“四大副刊”由于副刊编辑取向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的话语特色,通过设置专门的讨论栏目,编者、作者、读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推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第四章选取“四大副刊”在新文化运动中同时参与的几个热点话题讨论,分析“四大副刊”对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四大副刊”在话题讨论中呈现出的多样性特点,既是五四知识分子随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而作出的不同选择,亦是五四后期知识分子话语空间错综复杂的思想斗争的一种反映,发生在“四大副刊”之间的各种对话、冲突无疑是现代知识分子话语空间极其活跃的一个表征。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肯定“四大副刊”在推动中国社会与知识分子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