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政府保护行为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理论及现实问题。收入差距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成为主流经济学重点关注的对象,乃是因为它涉及经济增长理论和社会福利。地区收入差距的形成和变化,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模式,而发展模式又包含地方政府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地方政府保护属于典型的社会性规制,它会影响地区收入差距。因此,从经济理论来分析地方政府保护和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在经济理论界,相关研究大多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框架,主要侧重考察要素禀赋、经济结构、技术环境和宏观政策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为基本假定的,这使得许多研究难以合理地阐释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与收入在地理上的不均衡分布,而在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以及运输成本假设下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则为我们研究经济集聚与地区差距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为基础,将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这一政策因素纳入模型框架之下,构建了一个关于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来解释我各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现象。 在理论分析层面,本文拟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通过劳动力保护和贸易壁垒两个途径的分析,对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论文的具体分析结构和程序如下:首先,对涉及地方政府保护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已有理论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并考察了两者在中国的经验;其次,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对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展开了机理分析,建立相应的数量模型予以解说;再其次,是在模型建构的基础之上对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实际展开实证分析和检验。 在实证研究层面,本文利用2000年-201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上述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各地区的地方政府保护显著影响着全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地方政府保护程度的加强会提高地区的收入水平。表明在目前的财政分权体制下,掌握一定经济自主权的地方政府日益趋向于采取保护政策以最大化本地区经济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地区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2)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与各地区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而言,地方政府更能够利用保护本地市场的方式来维护地区经济利益,由此导致区域间收入水平的差距;(3)地方政府保护对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受到市场潜力、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开放度及非公有制经济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诚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所做的研究,很有可能因数据限制而难以全面揭示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实际,但它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描述或解析了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的关联,有助于这方面研究的拓宽和加深。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对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分析层面还是在实证研究层面,都是试图对这个研究专题发表一些可供深入研究的见解。新经济地理学作为近几十年兴起的一个重要经济学分支,它在地区经济问题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是我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但关于地区经济问题的探讨,还可以从其他经济学理论中获得启迪。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分析视域,即融合新经济地理学和其他经济理论来探讨地方政府保护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这一专题的研究或许会迈出更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