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本在中国区域间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和空间集聚特征。人力资本差异反映在投资、积累、运行三个方面上,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是基础,没有投资就没有人力资本,也就不可能产生足够丰富的人力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其次,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同样重要,高投资并不一定形成本地区的高人力资本积累。第三,人力资本运行水平的高低虽以投资高低以及积累丰富程度为基础,但其最终表现在运行水平上,进一步说,实际投入到生产运行中的人力资本的多少受制于一系列的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因此,本文对人力资本差异形成机制的分析从投资水平、积累水平、运行水平这几个层面上来反映。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并结合定性分析展开定量分析,努力做到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所包含的制度分析框架和理论分析工具,针对中国东、中、西部三种不同经济发展状况地区人力资本的内在特性和区域环境系统对人力资本运动的影响进行考察,深入剖析我国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现状的形成机制,提出区域投资差异、积累能力差异(东西部人力资本流动的非对称性、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性对区域人力资本差异的作用、人力资本积累的自我强化机制)和运行水平差异(人力资本配置的制度差异)造成了中国人力资本的区域差异的观点,认为人力资本的内在运动特性是诱发人力资本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区域流动,延续和强化既有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人力资本对策。本文共包括八章:第一章,导论。本章在对人力资本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现有人力资本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并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第二章,人力资本存量的区域差异。在对已有人力资本存量测度方法分析的基础上,遵循全面性、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评价人力资本水平时,选取了反映人力资本存量的教育、研究与开发以及健康等方面的因素,测度了东部、中部、西部人力资本的存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三章,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差异。由于人力资本是经过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是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因此,本章根据人力资本的形成途径,从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健康保健、科研、迁移等方面来分析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状况。第四章,东西部人力资本流动的非对称性。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运动性是其内在要求,人力资本及其运动性特征是人力资本区域差异的内在动力基础。中西部投资形成的人力资本大量涌向东部,造成了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第五章,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性与区域人力资本差异的相互作用。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均衡性决定了人力资本区域的非均衡性;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区域的非均衡性又导致了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第六章,人力资本配置的制度差异。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将制度纳入人力资本形成的经济学分析,深入考察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中具体的正式规则、非正式约束以及它们的实施机制,进而解释各区域由于制度差异而导致的人力资本运行水平和开发层次上的广泛差异。第七章,区域人力资本积累的自我强化机制。人力资本东部区域集聚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人力资本的区域集聚为知识和信息的学习与交流带来速度与效率,降低了人力资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人力资本区域集聚的不断延续和强化机制,也加速了个体人力资本自身的积累。第八章,结论和对策。进一步探寻兼顾发展效率和区域公平的东西部人力资本补偿、合作路径:提高投入的配置效率和组织效率使稀缺的资源产出最大的人力资本;建设人力资本市场以降低人力资本区域迁移成本;注重发挥中西部人力资本资源配置和资源转换能力的制度创新机制;加快产业转移步伐,实现产业转移、人力资本转移“双转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以引导人力资本区域合理迁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提出集聚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优势。(2)提出制度非均衡导致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和开发层次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