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和测量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后,图形识别阈值(Shape Discrimination Threshold,SDT)及视觉质量量表(The Quality of Vision,QoV)评价的变化,定量和定性分析眩光情况,并探究眩光客观检测指标和主观感受之间的关系,综合评估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眩光的影响。 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43例(43只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1.09±2.07)岁,平均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SE)为(-3.97±1.34)D。对所有入选者进行一般情况及详细的眼科检查,对符合配戴角膜塑形镜适应症的患者采用角膜塑形镜矫治双眼近视,每晚戴镜至少8小时,并分别在配戴前及配戴后第1周、第1个月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包括: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 Acuity, UCVA)、角膜地形图、瞳孔直径(Pupil Diameter,PD)、有眩光(on)和无眩光(off)照明情况下的图形识别阈值、视觉质量量表评价等。所有受试者均选取右眼数据分析研究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各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采用 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以及 Spearman相关性检验,以 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⑴受试眼配戴OK镜后1周、1个月的UCVA与基线水平的0.14±0.07相比,分别提高至0.93±0.24和0.99±0.18,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配戴OK镜后1周、1个月的角膜平均曲率与基线水平的43.9±1.47相比,分别下降至42.43±1.55和42.31±1.56,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⑵相同时间点无眩光照明下的图形识别阈值(SDToff)和有眩光照明下的图形识别阈值(SDTo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配戴 OK镜前后 SDToff、SDTon以及两者之间差值(SDTon-off)无明显变化(P>0.05)。⑶感受到眩光出现的人数,由戴镜前的4人(9.3%),增加到戴镜后1周的24人(55.8%)和戴镜后1个月的22人(51.2%)。感受到轻中度眩光的人数由戴镜前的4人(9.3%),增加到戴镜后1周的22人(51.1%)和戴镜后1个月的20人(46.5%)。自觉眩光困扰的人数,由戴镜前的4人(9.3%),增加到戴镜后1周的11人(25.6%)和戴镜后1个月的11人(25.6%)。视觉质量量表的评分为戴镜前(0.28±0.882)、戴镜后1周(1.47±1.486)、戴镜后1个月(1.33±1.459),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戴镜后1周无眩光照明下的图形识别阈值与初始等效球镜度显著相关(r=-0.423,p=0.005),其余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快速有效地提高裸眼视力,尽管部分患者主观感觉配戴后眩光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有所增加,并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但是图形识别能力并未显著改变,因此角膜塑形镜可以引起不舒适眩光,而对失能性眩光影响较小,测量图形识别阈值可以帮助我们定量分析失能性眩光,结合视觉质量量表可以更加全面的评估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眩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