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当时社会巨大变迁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引起这个变迁的原因及具体过程长期以来却未曾真正被说清楚。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转变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关于转变的过程,历史典籍多用“政逮于大夫”、“陪臣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等词语进行笼统地描述,老一辈史学家则是站在叙事史的角度,从春秋大国争霸开始,到公室衰微与政权下移,再到士阶层的崛起和列国变法运动,随着秦中央集权的建立,官僚政治便确立起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读者对该段历史的发展只形成了一个表面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两种政治形态的政治行为主体——贵族和官僚,也被绝对性地分别描述为没落腐朽和积极上进的代表,然而这些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所以,本文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环环紧扣,以期能够较为全面深刻地剖析出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诸多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脉络,从而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避免虚测臆想之失。全文分三大部分。引言概述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并对贵族和贵族政治、官僚和官僚政治这两对概念作了简要论述。第一部分阐述贵族阶层衰落的过程和导致它衰落的几点主要因素。礼乐文明的第一推动力便是贵族典范作用,但西周中期以后贵族阶层素质下降,以致失去示范,自乱其制。随后,卿族之间争权夺利,宗室、异姓势大逼君,导致大批卿族消亡,各国政局也因此陷入长期动乱。对此,战国诸侯在布衣之士的帮助下先后展开了变法运动,随着法治、郡县制和官僚制的普遍推行,贵族阶层便逐渐衰落下去。第二部分阐述了官僚阶层兴起的过程和导致它兴起的几点主要因素。“天子失官,学在四夷”,随着天子、诸侯渐次被挤下政治舞台,官学也日渐衰落下来,礼乐之官日渐流散到民间各地,私学在此基础上得以兴起,随后士阶层逐渐形成。而当时各国普遍的礼贤下士之风又加剧了这种趋势,士人也借此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关,成为所谓的官僚。第三部分从官员政治素质和政局稳定性两方面分别对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进行比较。西周时期家国一体的分封制和世卿世禄的世袭制,造就了传统贵族顾全大局、事事以社稷为先的高尚品质,而官僚则因单枪匹马、无所谓家国表现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但随着典范作用的消失,贵族政治开始演变为社会动乱的根源,官僚则因家无厚产、容易控制而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结语部分总结前文,并引起对现实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