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被认为是亚文化,因为当时的低龄写作而被视为青年亚文化现象。而在“80后”文学的亚文化争论中往往包含两个命题:一是“80后”整个写作群体是亚文化现象;二是“80后”群体中一部分是亚文化现象。本文的观点是“80后”中的一部分作品有亚文化的特点,并对此进行分析。“80后”文学现象的亚文化写作,表现在塑造的青年形象上。而这种形象又具有“亲历写作”的特点。“80后”文学的亚文化形象是一个自我塑造与被塑造的过程。 “80后”亚文化文学中,自我塑造了两类亚文化形象:边缘者形象和忧伤者形象。“80后”作品中的边缘者形象不是社会学所研究的边缘人群。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对边缘群体的关注,边缘人,与其说是一种身份的描述,更加是情感愿望和心灵诉求的边缘化表达。“边缘”一词于“80后”来说具有矛盾特性:逐渐成为城市主流的“80后”作者,往往塑造边缘者形象。他们既不能融入学校的规章制度,身处人群中却常常内心焦虑,无法与同龄人沟通;同时又无法走进成人社会,与父辈产生深深的隔膜。而“80后”对忧伤形象的塑造正是寻求自我和群体的认同。“80后”文学中的无所事事的忧伤形象,对于其阅读群体来说有一种心理沟通。 “80后”亚文化形象的被塑造可以阐释为文化认同问题,边缘者和忧伤者的形象背叛的是人们对青年的期望,即背叛了人们的文化想象。可以用米德所说的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来阐释。 “80后”文学中的亚文化体现在审美偏离上。“80后”文学中审美趣味看成亚文化,以此考察亚文化的审美倾向,是以学校教育提倡的审美趣味为参照的。从文学生产上来说,“80后”作品在游戏语言,拼贴的技巧下形成快餐式的视觉审美;从作品接受层面说,形成了以“轻阅读”为趣味的亚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