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自1978年世界第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婴儿和1992年第1例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 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婴儿出生至今,已经有上百万例试管婴儿诞生,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给不孕症家庭带来希望与快乐。随着临床诊断和监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实验室环境及体外培养条件的不断改善,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妊娠率明显提高。而获得适当数量、质量较高的卵子,提高妊娠率及避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 stimulation syndrome,OHSS)的发生,是临床工作者的追求。同时,随着出生婴儿数量的增加及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关注辅助生殖技术(ART)的安全性。 目的:本文以同期自然妊娠为对照,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接受 AR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中,符合统计标准的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415周期、卵母细胞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183周期,共598周期,分别按年龄、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及获卵数进行分组研究;同时选择在本院产科同期分娩的孕妇,通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选取158例孕妇作为对照组(自然妊娠组),比较研究ART妊娠组和自然妊娠组的妊娠并发症和出生结局。 结果:按不同年龄组别(I组≤29岁,II组30-34岁,III组35-39岁,IV组≥40岁)比较研究显示本时间段ART治疗以II组(30-34岁)患者最多(41.81%)。年龄组别在获卵数、优胚率、妊娠率及 OHSS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11.64±5.64个降至3.80±4.25个),优胚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44.02%降至30.07%),I组(≤29岁)和II组(30-34岁)的妊娠率(分别为47.66%和55.20%)高于III组(35-39岁)和IV组(≥40岁)的妊娠率(分别为44.00%和16.67%),II组(30-34岁)的OHSS发生率(6.00%)最高。 按不同辅助生殖技术方式分组(IVF组和ICSI组)比较显示,应用IVF和ICSI的孕妇在不孕年限、获卵数、优胚率、妊娠率及OHSS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按获卵数情况分组(I组≤7个,II组8-12个,III组≥13个)比较显示,接受ART治疗的患者中,获卵数II组(8-12个)的比例(45.82%)最高,各获卵数组段在年龄、优胚率、妊娠率及OHSS发生率方面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获卵数I组(≤7个)的平均年龄(34.13±5.00岁)最大,其 OHSS发生率(0.93%)最低;获卵数 II组(8-12个)的优胚率(41.01%)和妊娠率(59.12%)均最高。 ART组与自然妊娠组比较显示,ART妊娠组的平均年龄(30.97±3.69岁),多胎率(18.99%)及剖宫产率(67.72%)均高于自然妊娠组(平均年龄26.61±4.25岁,多胎率5.06%及剖宫产率50.63%);ART妊娠组的平均分娩孕周(不包括流产的病历,平均分娩孕周37.94±2.17周)低于自然妊娠组(不包括流产的病历,平均分娩孕周39.47±1.35周);ART妊娠组的早产率(11.39%)明显高于自然妊娠组(5.06%),但在排除多胎因素影响后,两组单胎间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妊娠组流产率(12.66%)明显高于自然妊娠组(1.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妊高征、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贫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儿窘迫、胎膜早破、死胎等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缺陷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类型不同。 结论:辅助生殖技术是目前治疗不孕症的有效方法,为越来越多的不孕症患者所接受。年龄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结局的独立因素,不孕症患者应及早、积极治疗;获卵数为8-12个的患者可得到较佳妊娠率和较低的OHSS发生率;应积极降低多胎率以减少妊娠并发症;孕期应积极做好胎儿筛查,及早发现胎儿畸形,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