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界的水分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农田水分也是如此。农田水分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入渗补给、潜水蒸发等环节。降雨入渗补给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潜水蒸发在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对农田的非充分灌溉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由于农田土水势的分布决定着土壤水分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影响作物的生长状况和整个农田水分循环。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降雨和灌水入渗补给、潜水蒸发和土壤水势变化的规律。本研究利用地中渗透仪直接测量了农田的入渗补给和潜水蒸发,用负压计测量土壤水势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通过计算机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论文首先对旱田和稻田的入渗补给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旱田历年的降雨入渗补给资料,分析了降雨量、地下水埋深和土质等因素对降雨入渗补给的影响和稻田的日降雨和日灌水入渗补给过程;计算了水稻各生育期的入渗补给系数;在多年试验资料和对降雨入渗补给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旱田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经验模型,经检验后证明模型可用,为农田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计算公式。其次,本文对旱田和稻田的潜水蒸发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土质、大气蒸发能力和生育阶段等因素对潜水蒸发的影响;建立了计算旱田潜水蒸发系数的幂函数和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分析了稻田的土壤水势分布和变化规律;并根据土壤水势原理对稻田各生育期的腾发量进行了计算。另外,本文对地下水埋深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产量为指标的最优地下水埋深。
本文首次对稻田的潜水蒸发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根据降雨入渗补给规律构建了计算旱田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的经验公式,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本文对农田入渗补给、潜水蒸发和土壤水势分布与变化规律的分析结果,对水资源评价,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合理地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本文根据旱田的历年试验数据所建立的计算年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和年潜水蒸发系数的经验公式,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