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养,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有利于促进辅导员职业的良好发展,更是在新时期大数据时代下,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首先,本文阐述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借鉴。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研究是在马克思关于职业相关思想、职业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理论为本文顺利开展研究奠定了理论支持和指导。马克思关于职业的思想认为职业选择的前提是自由,职业选择的基础是重视,职业选择的原则是自身的完美与人类幸福相结合。马克思关于职业的思想启示我们进行职业选择要坚持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本文运用人—职匹配理论说明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与之相对应,每一种职业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运用人—组织匹配理论说明个人价值观与组织文化之间是否一致,影响个人对组织和职业的认同。职业兴趣理论说明职业兴趣与个人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密切相关。这些职业学理论都为探讨辅导员职业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其次,本文主要分析了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内涵、现状分析入手,认为经过多年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在规模、数量、质量、职业素质、职业认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因为辅导员职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大学生和辅导员两个层面的实际调查,分析总结得出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模糊;二是高校辅导员职责不明确;三是高校辅导员薪酬较低;四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素质有待提高;五是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不够;六是高校辅导员职业精神不强;七是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实践与职业期望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本文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辅导员职业化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建构辅导员职业化标准体系,加强辅导员职业准入管理,加强辅导员培训管理,加强辅导员激励管理。一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标准体系包括以专业知识体系为理论支撑、以职业能力体系为实践标准、以从业人员多元结构为主体、以组织制度体系为保障等四个方面。二是提出了从辅导员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方面建构高校辅导员职业准入标准。三是提出了从培养辅导员的职业认知与理念、加强高校学生工作的学科化和专业化建设、建立科学化的辅导员培训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加强对高校辅导员培训管理工作。四是从激励的目标、激励的原则、薪酬激励、福利激励、绩效激励以及退出机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机制的建构。其中,薪酬激励主要从提高高校辅导员的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在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从经济性薪酬角度提出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薪酬的现状、更新辅导员薪酬观念、提高辅导员薪酬水平、调整辅导员薪酬结构等。从非经济性薪酬角度提出加强高校辅导员对学校的参与管理机会、创造良好的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加强高校辅导员组织文化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等。福利激励主要从实行弹性的高校辅导员福利制度入手,探讨辅导员实行带薪年假、学术休假等以促进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质提升。绩效激励主要从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原则、方法、评价模型和退出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总之,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标准、高校辅导员准入管理、高校辅导员培养管理、高校辅导员激励管理的探讨,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的途径,这些策略的提出和实践探索都将有利于推动辅导员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的提高。辅导员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将为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与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