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的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王尔德的一生致力于对艺术美的追求,崇尚美与艺术的至高无上。作为王尔德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也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之作。它讲述了一个相貌完美的贵族青年道林为永葆青春与画像交换灵魂,不断变的堕落,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迄今为止国内外众多学者以及文学评论家已经从多个角度对《道林·格雷的画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唯美主义,后殖民主义,精神分析,文学伦理学,消费主义等方面。在本文,狂欢化理论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视角,深入地探索王尔德“唯美主义”标签下真正的美学观点。本论文拟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去解读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全文分为六个部分,由引言,四个主体章节和结论组成。引言介绍了作者奥斯卡·王尔德和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该作品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本文以对话理论,狂欢式和文学狂欢化为理论出发点,深入分析小说中体现的狂欢精神,揭示王尔德真正的唯美主义观点。第一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详细阐述了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狂欢理论起源于狂欢节,发展于狂欢式,升华成为文学狂欢化。狂欢节的所有活动传达出一种交替变更的,除旧布新的狂欢精神。当这些狂欢节广场式的语言与仪式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去时,就使得这类文艺作品具有了狂欢化的美学色彩。第二章阐述了对话性在文章中的体现,通过道林与不同主体之间的对话具体分析道林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本章从宏观对话层面和微观对话层面出发,论述了主人公道林与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作者王尔德和自我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凸显了小说的狂欢化特征。第三章主要聚焦狂欢式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狂欢广场,狂欢人物以及笑文化都是狂欢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小说中剧院和酒吧作为狂欢广场,主人公道林,亨利勋爵和画家巴兹尔作为狂欢人物,以及道林与西贝尔爱情中的的“笑”,都是双重性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浓烈的狂欢氛围。第四章重点利用巴赫金狂欢思想的核心——双重性来深入解析《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与其画像的加冕与脱冕传递了一种交替与更新,死亡与新生的狂欢精神。这种精神以一种摆脱绝对性的相对性精神,颠覆和重建奥斯卡·王尔德关于美与艺术真正的态度。基于以上的讨论和研究,结论部分指出,狂欢理论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应用,以新的视角阐释了王尔德美学思想的颠覆性。本文从狂欢理论的对话性和双重性切入,以狂欢化的思维结构颠覆了常规的思维结构,重新构建了王尔德的艺术乌托邦,使得艺术的意义在破坏中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