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慈善公益越来越被关注的今天,公益慈善捐助事业的发达程度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对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严峻考验,而公益慈善常常被看作是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发达的公益慈善事业可以有效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的不足。但由于我国公益事业发展比较晚,公益慈善捐赠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造成了公益慈善捐赠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还不明确。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公益慈善捐赠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国唯一一部专门规范公益慈善捐赠的法律是《公益事业捐赠法》,但是《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中也有一些条款针对企业及个人捐赠而进行减免税问题作出了规定,《信托法》里有一章对公益信托作出了规定,国务院制定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基金会管理条例》分别对目前三种形式的公益机构登记注册和管理等有关问题做出了解释;另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也有对公益慈善事业的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涉及到了公益慈善捐赠过程中的部分法律关系,但对于捐赠人、受赠人、受益人的法律地位规范还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公益慈善事业的准入、评估、监管、激励、公益产权界定、转让、融投资、退出等完整的法律框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当的法律程序和完善的监管制度;只有通过法律和机制多方面的有效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慈善捐赠参与人的利益。我国缺乏对专门针对慈善组织制度或财务制度进行规范的法律,包括对机构的活动范围、募捐所得款项的使用、如何开发救助项目等等方面。即使已经颁布的涉及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也比较零散笼统。我国大部分公益慈善组织都是半官方的性质,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在登记管理上,实行的是“分级登记,双重管理”的制度,这无疑抬高了慈善组织的“准入门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慈善组织成立。事实上,当前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已阻碍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民政部也在抓紧时间主持起草《慈善法》草案,但是还不知道具体何时才能够真正出台。本课题在分析公益慈善捐赠的特征和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探析如何通过完善我国立法,真正确立公益慈善捐赠主体的法人地位,明确募捐主体和受赠主体的资格,在公益慈善捐赠的整个过程中完善法律监管,来规范公益组织的行为,旨在通过研究为解决公益慈善捐赠的一些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出一些完善公益慈善捐赠立法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