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彝族和傣族民间文学以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内涵,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魅力。她们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在艺术风格上也独树一帜,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给人启迪和遐想。其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寓言、谚语等,像珍贵的传家宝,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代代相传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本文采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运用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彝族《阿诗玛》,傣族《召树屯》两篇叙事长诗进行语言特色、情节结构、人物形象、民族审美、宗教意境、主题阐释方面的比较,然后结合地域、社会历史、经济生活、民族精神等内容,分析和总结作品异同的原因。以彝族《阿诗玛》,傣族《召树屯》(泰国叫《素吞与蜡娜》,老挝叫《素吞坡》,印度叫《树屯与曼诺拉》)为例,进行爱情叙事长诗的比较,在学术上有助于丰富并完善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研究,将我国民间文学的类别、形式研究向更广阔的学术空间推进。现实生活中,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各民族文化生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各民族共享其成果,推动社会进步。《阿诗玛》与《召树屯》弘扬了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有助于民族身份认同,充分还原彝族、傣族传统“遗产”作为其文化“活体”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彝族、傣族新文化建设。两篇作品表达了当代社会、部分都市人群的向往。《阿诗玛》与《召树屯》仍然是文学百花园里不败并放着异彩的花朵,继续供给我们艺术的享受,而且在爱情和幸福方面成为一种规范和可以企及的标准,丰富了现当代人的生活。它们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了以知识为重的价值观,强调人必须通过勤奋进取、苦练深学才能找到立身之本,幸福之源;给人智慧,给人启迪,有助于认识并应对时下“人对自身困惑不解”以及“人文精神位格的失序”现代性问题。这也是人们的潜在意志,恢复生命的激情,达到心灵的和谐,重温经典爱情的心灵鸡汤,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在生活的狂风怒涛中寻得一片爱的避风港,战胜生命旅程中的苦难,解开人生路途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