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nsoff(1957)[1]提出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是公司为了持续发展,扩大公司规模而采取的经营模式。公司绩效(Performance)是指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自Lang和Stulz(1994)[2]发现“多元化折价”的现象后,多元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成为了热点。大量学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和西方现代工商企业上百年的历史相比,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上市公司也就仅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因此,本文对1993-2012年连续二十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文献的实证研究对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基本选取的时间跨度为3至5年,而对我国连续20年多元化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还没有。因此,本文实证检验1993-2012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并以金融危机2008作为分界点分时期检验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实证结果表明:一、1993年-2012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和公司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存在多元化折价。二、金融危机后期间(2009-2012)多元化折价更严重。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理论和文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对我国多元化上市公司20年的发展做了历史回顾。 然后选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1993年-2012年连续20年期间我国制造业57家上市公司1140个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以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公司绩效,选用Wrigley(1970)提出的专业化比率(S)来衡量多元化,并选用公司年龄(AGE)和资产负债率(DA)等作为控制变量,构建关于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计量模型。由于本文研究的面板数据为20年,为了避免变量序列不平稳,对模型的各个变量都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在现有的文献中关于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中,对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文的模型设计拓宽了原有的实证研究。根据Wrigley(1970)提出的专业化比率(S)对公司进行分类。对分类结果整理统计出1993年-2012年这20年期间多元化公司数量的变化并用stata11.0软件对多元化数量的变化做图说明。现有的文献中对研究样本统计整理1993年-2012年这20年期间多元化公司数量变化的研究还没有,本文通过图表直观地反映了研究样本中每年多元化公司的数量和变化具有历史意义。 最后本文选用stata11.0软件分别对整体样本和分时期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通过显著性水平和回归系数来比较不同模型和不同样本的实证结果。实证结果表明: 第一、我国1993年-2012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公司绩效和多元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同样存在多元化折价。这和洪道琳、熊德华(2006)[3]基于1999-2003年期间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多元化和公司绩效关系后发现多元化折价这一实证结果是一致的。国内外关于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的时间跨度基本上是3年至5年,本文的实证研究选取了20年的历史数据,丰富了现有的文献,进一步从历史的角度上深化了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研究。而且,随着1990年和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挂牌成立,我国的第一批上市公司才开始起步发展,因此以1993年作为研究样本的起点研究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具有历史意义,为给我国上市公司长期内选择怎样的经营结构提供了参考。 第二、在金融危机前(1993-2008)期间和金融危机后(2009-2012)期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都是呈显著负相关。并且金融危机后(2009-2012)期间多元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大,也就是多元化折价在金融危机后(2009-2012)期间更加严重。国内以金融危机作为分界点分时期实证检验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关系的研究还没有,因此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的文献,拓宽了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研究角度,细化了多元化和公司绩效的研究,为我国上市公司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下选择经营结构提供了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