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谷螟分布范围广,可危害各种粮食及其加工产品,了解印度谷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危害能力有助于科学制定防治决策和适时采取防治措施。本文研究了印度谷螟成幼虫对小麦、玉米、稻谷及不同破碎状态的选择感染偏好性,小麦、玉米、稻谷感染印度谷螟幼虫后的不同时间的品质变化,以及低氧和正常氧气浓度环境中印度谷螟危害能力的比较。20、25、30℃环境温度条件下,水分含量为11.5、12.5、13.5%的小麦感染虫口密度为2、4、6头/kg的感染印度谷螟幼虫后不同时间内的千粒重、虫蚀粒、脂肪酸值变化情况,在8、11、14%氧气浓度条件下小麦感染印度谷螟后不同时间内的品质变化情况,主要结果如下:在封闭环境中放置不同的样品,释放印度谷螟成幼虫2d后,检测样品中虫卵和幼虫数量。结果显示小麦、玉米、稻谷中的幼虫数量分别为10.00、18.67、1.33头,破碎粒率增加时幼虫数量上升。小麦、玉米、稻谷中虫卵数量分别为21.00、39.33、5.33个,同一粮食品种破碎粒含量增加时,样品中的虫卵数量增加。25℃条件下,谷物感染2头/kg的印度谷螟幼虫,经42 d后小麦千粒重从44.39g降至43.69 g,28 d时出现显著差异;虫蚀粒从0.00%增加至1.33%,42 d时出现明显变化;脂肪酸值从19.533 mg KOH/100 g升至29.46 mg KOH/100 g,7 d内变化明显。玉米经42 d储存后千粒重从316.30 g降低至313.08 g,在21 d时出现明显降低;虫蚀粒从0.00%上升至1.00%,在42 d时出现显著性差异;脂肪酸值从30.87mg KOH/100g上升至42.87 mg KOH/100 g,在14 d时变化明显。稻谷经42 d储存后千粒重从31.58 g下降至31.36 g,21 d内变化不明显;虫蚀粒在42 d时变化显著,对比0 d时上升1%;脂肪酸值从15.69 mg KOH/100g上升至16.66 mg KOH/100g,35 d后出现显著性差异。温度、粮食水分、虫口密度、感染时间均能影响小麦品质的劣变速度。20℃条件下,基本无虫粮等级的小麦发生品质明显变化的时间为35 d,25℃时提前至28 d,30℃时为14 d,此虫口密度下小麦经42 d储藏后千粒重下降1.04 g,虫蚀粒上升1.67%,脂肪酸值上升11.13 mg KOH/100 g。当虫口密度达到一般虫粮时,20℃条件下21 d内小麦品质没有显著性变化,温度升高至25℃时7 d内小麦质量就能发生明显变化,降低水分虽然能抑制印度谷螟危害,但效果并不明显。30℃条件下,小麦感染6头/kg印度谷螟幼虫42 d后虫蚀粒率最高增加3.67%,千粒重下降1.57 g,脂肪酸值由19.71 mg KOH/100 g增加到41.29 mg KOH/100 g。氧气浓度能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氧气浓度越低,抑制效果约明显11-14%氧气浓度就能对印度谷螟危害起抑制作用,但仍能造成小麦虫蚀粒率、千粒重、脂肪酸值的显著性变化。当氧气浓度下降到8%时,印度谷螟危害能力收到明显抑制,经42d储存后小麦千粒重变化不明显,虫蚀粒增加至1.25%,脂肪酸值从19.88mg KOH/100 g增加至26.16 mg KOH/100 g。结果表明:粮食品种、环境温度、粮食水分、虫口密度、氧气浓度、感染时间能够影响印度谷螟对粮食的危害能力,其中水分降低能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但效果不明显。环境温度,虫口密度、氧气浓度与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呈正相关且影响显著。玉米和小麦更容易受到感染造成粮食品质变化。降低环境温度与氧气浓度能明显抑制印度谷螟的危害能力,延缓粮食品质变化。